中国农村能源建设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2006年)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duan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能源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严重短缺,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带来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对缓解能源紧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农村能源政策,结合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分三个时段研究了1949-2006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情况。第一阶段(1949—1979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能源严重短缺,由于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经济环境,外部供给的能源的尤为匮乏。该时期,政策的设计以单项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为主,技术政策的实施主要依托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各地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发展小煤炭、沼气、小水电资源。第二阶段(1980—1995年),这一阶段农村能源政策实现了从“单项能源技术”到“多能互补”、从“注重解决能源短缺”到“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讲求实效”到“讲求效益”的三大转变,在“开发与节约并重”方针导向下,进行了营造薪炭林试点、改灶节柴,推广省柴(煤)灶、生态农业试点三大实践,农村能源消费得到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第三阶段(1996—2006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农村能源的建设工作逐步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地方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屡有创新,农作物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试点推广,探索出了农村现代化的炊事用能方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出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工程模式,满足了农民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逐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1949—2006年中国农村能源的建设总体稳步发展,成绩显著;技术的进步与经费投入是农村能源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农村能源的选择受农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观念的制约。
其他文献
多氯联苯(PCBs)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且具有生物毒性,土壤中的多氯联苯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富集,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多氯联苯易与土壤紧密结合,
提出我厂汽轮机蒸汽控制阀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介绍了改进蒸汽控制阀结构的措施。
以汾河水库沉积物为对象,通过灭菌一未灭菌、投药一未投药(还原剂)静态对比实验,系统考察了PO4^3-、NH4^+-N、Fe等污染物的内源释放特性,并对沉积磷及其各组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数据业务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人们对数据速率、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等性能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分级结构和异构网络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广
介绍了北仑发电厂燃机运行部各类微机控制器瞬时性故障情况并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各类微机控制器的特性提出了处理的方法.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张对土地资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然而,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土地的粗放利用甚至是闲置。在这一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