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历代医家临证遣方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药物用量大小直接关系到临证疗效,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历代医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对方药用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和对药物耐受性的增强,各种疑难病症随之由然而生。同时,络病学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医学“百病皆生于痰”的观点,使得活血化瘀、化痰药在临床治疗各种疑难病症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此外气候的变迁,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野生道地药材的锐减等诸多因素,导致传统的药用剂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家的临证需要。因而对《伤寒杂病论》中活血化瘀、化痰药在汤剂中的临床用药剂量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研究,找出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用药最常用(或最佳)的剂量范围,对指导临证合理处方遣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法本课题以整理文献理论研究为基础,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现代医家临证用药剂量,采用均数、百分位数、极差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计算出所选相关药物的合理有效剂量区间。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法定药物剂量作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图表描绘出现代医家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剂量区间,藉此对指导中医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用药剂量提供合理的参考与借鉴,以进一步提高中医方药的临床疗效。本课题研究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蓝本,从中选取具有活血化瘀、化痰功效的药物共约二十余味:川芎、桃仁、红花、水蛭、虻虫、土鳖虫、半夏、杏仁、瓜蒌、桔梗、贝母(川贝、浙贝)、旋覆花、海藻、紫菀、款冬花、皂荚(皂角刺)、葶苈子、白前、竹茹。以汤剂为范例,对现代中医名家著述中的经验方(汤剂)进行逐篇检索。然后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出所选二十余味药物的有效剂量应用区间。结果通过对以上具有活血化瘀、化痰功效的药物在现代名家医案中用量(汤剂中成人一日服用量)的检索,将所获得剂量的原始数据采用均数、百分位数、极差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总结出现代中医名家运用以上药物的剂量波动范围,并归纳出其用之于临床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剂量区间。最终发现川芎、桃仁、红花等十五味药明显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法定剂量范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中国药典》法定的剂量范围与现代医家临床实际用药剂量有一定差别。说明《中国药典》法定的药物剂量范围并不完全为现代临床医家所遵循,现代中医名家临证遣方用药时也不完全受《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制约和左右。结论将检索到药物用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药典》法定的药物剂量范围并不完全符合临床用药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药物临床疗效的发挥。从本课题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上所选十五味药物的剂量阈和治疗窗(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服用量)在《中国药典》法定药物剂量范围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