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中负性热点事件频发。加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发展并不全面,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被剥夺感和不安全感驱使他们进入网络,关注和参与网络事件。而网络环境的一些特点,如匿名性和不可见性导致的去抑制化效应使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偏激情绪、敌意和攻击性,使网络群体更容易发生群体极化。因而使网络中存在大量未经证实的,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而这些言论进而会影响更多个体。以至于使网络事件更有可能失去控制,产生不良后果。 以往地研究更多地从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角度来研究未经证实的,煽动型言论的传播;或讨论影响这些言论传播的个体差异。但是几乎没有研究关注面对这些言论个体的不同行为倾向和这些倾向背后的心理因素。本研究通过个体对未经证实的,带有煽动性言论的行为将个体区分为(煽动)煽动型和(煽动)理智型,并通过心理学的文本分析方法探索两类个体语言行为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 研究一通过Meaning Extraction Method方法,探索煽动型和理智型个体语言使用模式上的异同,发现两类个体总体上都表现出对现实和国际国家民生的关注。但关注上有细微的区别:理智型个体的关注上表现出积极的一面,煽动型个体上没有发现这种倾向。 研究二通过文本特征提取的方法,探索两类个体语言使用上细微的区别,并结合词汇的心理学意义解释解释。研究发现煽动型个体和理智型个体在群体认同,交往动机,网络上人际信任水平和自尊,认知加工深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理智型,煽动型个体更多的寻求群体认同,使用网络的交往动机更强,网络人际信任水平较高,自尊程度较高,并且在认知加工深度水平较低。 研究三通过语义分解的方法,探索两类个体在概念水平的上的差异。发现两类个体对概念的语义建构并不相同。并且整体上,煽动型个体的概念建构存在着“负面连接”倾向,即其概念的语义连接中包含更多的负面情绪词。暗示在大部分情况下,煽动型个体的概念中有更多的负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