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外科手术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金标准,然而国内尚缺乏本方面的大样本研究。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外科手术治疗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早中期结果以及亚临床变化。方法:本部分首先研究了 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团队实施的277例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病例,随访了患者的早中期结果。然后又用NT-proBNP评价了182名患者术后的亚临床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患者中位年龄47岁[四分位:35-54岁],其中男性168名(60.65%)。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四分位:7-24个月]。共有127(45.85%)名患者同期接受了伴行手术,两名患者死于围术期。左室流出道压差从术前78[四分位:61-100]mmHg降至术后的11[四分位:8-15]mmHg(p<0.001)。在228名有详细解剖记录的患者中,超过80%的患者存在左室内解剖畸形。总体患者一年生存率为99.28%(95%置信区间97.15-99.82),5年生存率为96.98%(95%置信区间92.56-98.79)。存活的272名患者中,268人在最近随访中处于心功能NYHA分级Ⅰ到Ⅱ级。进行NT-proBNP评价的患者中位年龄46.2[四分位:36.5-53.1]岁,男性106名(58.2%)。NT-proBNP由术前 1732.4[四分位:819-3296.5]pg/ml 降至 816.5[四分位:400.3-1661.8]pg/ml((p<0.001)。术前 NT-proBNP 和性别(p<0.001)、最大室间隔厚度(p<0.001)、静息压差(p=0.006)相关。术后NT-proBNP下降程度和年龄(p<0.001)、基线NT-proBNP值(p<0.001)、术后时间(p=0.020)以及升主动脉径变化(p=0.019)相关。NT-proBNP在术后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安全有效,术后近中期效果令人满意。手术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心肌逆重构,这种逆重构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背景: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检测中,常遇到MYBPC3及MYH7以外的不明意义突变。这些突变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分布较少,临床意义较难以确定。方法:我们通过临床随访研究了 FLNC基因突变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通过家系分析研究了 MYL2R58Q的致病能力;用人心肌样本验证了使用转基因小鼠研究豹斑综合征的可靠性。结果:我们发现7.2%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携带FLNC突变,与健康对照人群类似(4.2%,p = 0.101)。携带和不携带FLNC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线表型无差别。平均4.7 ± 3.2的随访调查发现,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FLNC既不增加全因死亡风险(HR 0.746,95%CI 0.222-2.295,p = 0.575),也不增加心源性死亡风险(HR 0.615,95%CI0.153-1.947,p = 0.354)。同时,心衰风险(HR0.757,95%CI0.318-1.642,p = 0.447)及心脏骤停风险(HR0.721,95%CI0.128-3.667,p = 0.660)也无差别。然后,我们对三名携带MYL2R58Q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家系分析。在最大的家系中,该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出现完全共分离,而在两外两个小家系中则表现出不完整共分离。我们检测了两例携带PTPN11基因Y279C和T468M突变的豹斑综合征患者心肌样本,发现并没有像动物模型中出现mTOR活性增强。相反,下游S6磷酸化水平和肌小节突变患者一样出现了显著下降。结论:无论是随访调查还是家系分析,我们都发现了少见突变致病率较低或者外显不全的现象,基于模型动物的功能学研究也与真实世界出现一定偏差。在肥厚型心肌病少见疾病的遗传学研究中,环境影响以及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