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磷酸化修饰在肝细胞癌进展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因为其恶性进展快且极易发生转移和复发,导致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世界范围内致死率排名第三,对百姓健康和家庭危害极大。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CD147分子是早期我们教研室筛选鉴定的肿瘤相关抗原。作为单次跨膜糖蛋白,CD147存在三个糖基化位点:Asn44、Asn152、Asn186,可以形成高糖基化形式(HG,~43–66kDa)和低糖基化形式(LG,~35kDa),它在肝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是重要的药物靶点。CD147分子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代谢,浸润转移,血管生成,死亡抵抗及耐药等生物学行为,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CD147分子具有两个磷酸化位点:分别位于胞内段的第246、252位丝氨酸。也有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细胞中,CD147磷酸化位点为S252,并与细胞的增殖有关。那么,CD147分子在肝细胞癌中是否存在磷酸化?如果有,其磷酸化位点又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目前未见报道。本课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CD147在肝细胞癌进展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并为基于CD147分子的肝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CD147磷酸化位点的研究
  首先通过HE染色将组织区分为癌与癌旁组织,而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我们发现在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均有CD147分子表达。根据此结果,我们构建原位邻位连接技术(Proximity Ligation Assay,PLA),检测组织中CD147分子的丝氨酸磷酸化修饰(p-Ser),结果表明在肝癌与癌旁组织中CD147存在丝氨酸磷酸化修饰。提取HUH-7肝癌细胞中CD147蛋白并进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CD147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为S246。结合文献,构建WT、S246A、S252A、S246A/S252A四株HUH-7稳转细胞系,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确认各株细胞CD147蛋白表达量一致。而后使用放线菌酮处理细胞,确认了各株细胞CD147蛋白的稳定性没有受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我们使用免疫沉淀方法收集了各株细胞中的CD147蛋白并对p-Ser进行检测,结果提示S252A、S246A/S252A两株细胞CD147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为再次印证该结果,我们使用PLA技术对4株细胞进行CD147的p-Ser检测,结果显示S252A、S246A/S252A两株细胞未检测到PLA信号,S246A细胞PLA信号减弱。因此,在HUH-7细胞中CD147蛋白的主要磷酸化位点为S246和S252。
  第二部分:CD147磷酸化功能的研究
  为明确CD147磷酸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我们首先对构建的WT、S246A/S252A两株细胞进行了实时细胞分析(RTCA),结果说明去磷酸化的CD147分子增强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为再次验证该结果,对两株细胞进行了CCK8实验,得到了与RTCA一致的结果。我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表明,CD147分子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有关,那么CD147磷酸化对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是否有影响?随后我们对WT、S246A/S252A两株细胞进行了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去磷酸化的CD147分子增强了肝癌细胞的运动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提示去磷酸化的CD147分子增强了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利用PLA技术检测了76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标本中CD147磷酸化修饰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D147磷酸化修饰低水平表达与肝癌病人的远处转移、血清AFP、复发显著相关。在CD147蛋白表达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发生远处转移的肝癌组织中CD147的磷酸化修饰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转移的肝癌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分析显示CD147磷酸化表达较低的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CD147蛋白磷酸化低表达可以促进肝细胞癌的远处转移并预示着不良预后。
  第三部分:CD147蛋白激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我们明确了在HUH-7细胞中CD147的主要磷酸化位点为S246和S252,然而两个位点对应的磷酸激酶尚不明确。结合文献报道与CD147的氨基酸序列,我们预测S252的丝氨酸磷酸激酶为Nek6。通过下调Nek6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CD147蛋白表达并没有改变,但是其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进一步应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明确了Nek6是CD147可能的互作分子。前期的研究表明CD147可以调节STAT3、Akt、C-jun等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CD147的磷酸化修饰能够负向调控STAT3、Akt的活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CD147分子的主要磷酸化位点为Ser246和Ser252,Ser252磷酸激酶为Nek6;去磷酸化的CD147分子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硫化氢改善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目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含硫氨基酸,可诱导内皮功能失调,其机制与激活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促进炎症反应有关。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_2S)作为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碳(carbo
学位
高血压是以长时间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状态。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高血压被分为两类:其中90-95%为原发性高血压,5-10%为继发性高血压。内皮功能受损和血管壁重构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功能受损会导致内皮源性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失衡,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变差,收缩功能增强。平滑肌细胞是指围绕血管内皮细胞外侧构成血管壁的大部分细胞,其收缩和舒张影响了血管容积和血压,并且在动脉中含量
学位
人口老龄化会面临各种退行性疾病的高发。其中,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占有很大的比例。本课题主要围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细胞疗法展开研究,为之后研究中脑DA神经元的发育路径,PD发病机制和开展PD的细胞疗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区域DA神经元的死亡导致多巴胺(do
学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是优质高产的牧草,富含蛋白和粗纤维,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是一种化感作用很强的豆科植物。目前,苜蓿在我国被开发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广泛,例如:畜牧饲料、茶叶、蔬菜等,对家畜饲料成分改良和作为优质牧草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利用方式。然而,苜蓿作为化感作用很强的豆科牧草,许多研究对其分泌的化感物质做了分离鉴定,关于基因层面的研究很少。本文以
学位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ateembryogenesisabundantproteins,Lea蛋白)是植物胚胎发育后期种子中大量积累的一系列蛋白质,最早在棉花胚胎发育后期的子叶中发现。在植物应答干旱、盐胁迫、寒冷等原因造成的水分缺失的过程中Lea蛋白能够高水平的积累,暗示其可能参与了植物的逆境响应。  本研究利用已构建的花生转录组数据库,对花生中的Lea基因进行筛选,获得2个差异表达基因AhLe
学位
液泡加工酶VPE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植物的抗性,是植物抗病防御机制研究的关键蛋白之一.细菌和真菌病原均能诱导VPE的表达及激活,激活的VPE通过加工液泡内其他功能蛋白使之成熟促进液泡破裂,进而参与多种不同条件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这意味着在正常条件下VPE的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但这种调控表达机制还不清楚.另外,病原侵染诱导VPE的积累,但VPE的高水平积累和激活对宿主防御反应的影
矮化育种是小麦改良中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不仅有助于抗倒伏和提高收获指数,而且能促进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粮食需求。本研究以EMS诱变京411(WT)获得的两个小麦矮秆突变体(暂命名为je0199和je0124)为材料,综合利用转录组分析、激素敏感型鉴定及激素含量测定,揭示je0199的潜在矮化机制;通过BSR-Seq、BSA-660k芯片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定位突变体中的矮秆基因。
学位
茉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介导植物的胁迫反应,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茉莉素受体是一个多组分复合物,由拟南芥SKP-LIKEPROTEIN1(ASK1)、CORONATINEINSENSITIVE1(COI1)、磷酸肌醇(InsP)、茉莉素ZIM结构域蛋白(JAZ)组成。COI1作为各组分信号中心与其他各组分相结合。InsP在激素感知中起着重要作用。InsP如何与COI1相结合以及COI1与InsP
学位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提高和优化大豆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品质,已成为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豆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大豆新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都将进一步提速。  研究大豆的遗传转化,需要建立一个转化率高,使用方便的组培再生系统。一直以来,大豆组织再生和遗传转化难度较大,转化效率较低,转化规模较小。大豆的各种再生体系如叶片、胚轴
学位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发生于人体结肠组织的恶性肿瘤,属于全球高发的消化道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正常的结肠上皮细胞由于异常增殖,经由上皮内癌、浸润癌,最终可形成结肠癌。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基因突变,包括Ras、c-Myc等癌基因的异常活化及APC、P53等抑癌基因功能的失活,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出其特有的特征:无限增殖,能量代谢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