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伊沙是当代诗坛的优秀诗人。20世纪90年代,伊沙带着具有解构、反讽等鲜明特征的口语诗进入诗坛,接续了第三代诗人的口语诗特点,开始了他备受争议的诗歌创作。直至今天,关于伊沙诗歌的争论依旧不断。但是从新诗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伊沙诗歌以幽默的语言对传统诗歌中的陈规旧习做出了抨击和解构,后来提出的“事实的诗意”的诗学观点又为口语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本文将试图梳理伊沙诗歌创作的历程,并将他的创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沙是当代诗坛的优秀诗人。20世纪90年代,伊沙带着具有解构、反讽等鲜明特征的口语诗进入诗坛,接续了第三代诗人的口语诗特点,开始了他备受争议的诗歌创作。直至今天,关于伊沙诗歌的争论依旧不断。但是从新诗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伊沙诗歌以幽默的语言对传统诗歌中的陈规旧习做出了抨击和解构,后来提出的“事实的诗意”的诗学观点又为口语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本文将试图梳理伊沙诗歌创作的历程,并将他的创作置于当代消费主义审美观念下,从“解构”、“建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来讨论他的诗学追求,从而理清伊沙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探索和贡献,以明确其在诗歌史中的地位。本文主要以伊沙公开出版的诗集、理论观点以及他所发表过的刊物《新大陆》为研究资料,首先探讨了影响伊沙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以此来梳理伊沙创作的发展过程。伊沙是在朦胧诗派的影响下开始进行诗歌创作的,后来在金斯堡、第三代诗派等人的影响下才正式进入了 口语诗创作,90年代中后期受消费语境和美国“酒鬼”诗人布考斯基的影响,伊沙又进入了生活日常叙述的创作阶段。其次在对伊沙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后,讨论了伊沙的诗学追求从“解构”到“建构”的转变,从而展现伊沙在这两个阶段所做出的诗学探索。解构作为一种“矫枉须过正”的策略,对当时诗坛狭义的诗歌审美倾向和浮于表面的诗歌抒情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为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构”则是伊沙在进入日常叙述创作之后,对“事实的诗意”的建构。他用脱口而出的爽快语言对主体体验过的生活进行叙述,并强调主体的在场和“事实性”的体现。最后则是将伊沙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诗意的构建以及诗意的“缺失”问题置于消费时代的语境下来进行讨论。在消费文化影响下,伊沙诗歌从以解构传统的反审美追求,发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追求,他的诗歌实现了对个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再现和关怀,但也让诗歌失去了留白,造成了“诗意”的被挤压,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伊沙的诗学探索从对“先在经验”的解构到对“事实的诗意”的建构的发展过程,从诗人自我创作的角度来说,它标志着伊沙的诗歌创作从炫“诗艺”以彰显自我风格的“青年阶段”到诗艺成熟后诗艺与生命浑然一体的“壮年阶段”的成长。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诗歌在消费时代对大众化、通俗化道路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其他文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其中环境感知是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基础与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道路的环境感知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具有明显道路标线或者具有明显边界标志的结构化道路,相关算法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室外变电站道路宽窄不一,且路面长期受到雨水冲刷,使得原有道路的车道线模糊不清,已有的算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一
朱鸿(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散文创作,凭借其大量历史意蕴丰富、地域风格独特、知识内涵深厚的文化散文跻身于当代散文大家之列。在朱鸿的文化散文集中以“长安”命名的散文集就有十几部,如《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新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的信仰》等,他以宏大的散文创作格局和开阔的历史视野集中展现了长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以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为研究对象,在
文学中的公案书写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时间的流变,受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多少反映了民间伦理观,并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民间化的尝试。在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要求、影响下,解放区作家在书写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案件题材的书写。解放区文学中的案件书写不仅记录、描绘了种种解放前法律秩序的乱象,表现了在“恶法”空间下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而且书写了在建立新秩序时,革命话语是如何引导民间力量,
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中国遭遇了时空层面上的全方位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出现了“跨世纪焦虑”。从时间上来说,中国被迫加速进入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从空间概念上来说,西方的启蒙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宰制性力量而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认同形成了紧张关系,遭遇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合法性危机。使得本土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辐射到了个体、阶级、性别、知识分子等多维度范畴当中。在时
亨利·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论述到,日常生活包含三个元素:工作、家庭和私人生活、闲暇活动。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的同时,人的主体性在这种变革的社会关系中,开始慢慢丧失。个体在工业化生产中成为了“工具人”,“闲暇”时光开始变得弥足珍贵。列斐伏尔因此提出“总体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并将“闲暇”作为现代社会不断异化的批判的方式。日常生活与电影具有近亲性。本文选取贾樟柯与是枝
<正>依法治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有力保证。洪洞县曲亭中心校韩略小学从多方面开展工作,保证依法治校的全面落实。宪法教育是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根基,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为落实宪法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美育思想的根本特征是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将二者融合统一的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郑玄注:“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西周“礼乐”文化中的“乐德”观念通过审美活动将道德转化为情感体验,形成独特的美育价值,本文立足于原典古籍资料,以“乐德”观念为研究对象,对“乐德”进行审美教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的转型升级,旅游大消费时代已然到来,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消费场所,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乡村旅游者是乡村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旅游者拥有较强的乡村旅游行为意向时,其更可能产生实际的出游行为或推荐他人参与乡村旅游。因此,深入识别和理解乡村旅游者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经济时代和大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内容发生改变,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