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成效显著,但“三农”问题仍较为突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传统农区的典型代表,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任。然而,时至当前该地区的乡村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经济实力普遍较弱。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逐渐转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格局基本形成,为黄淮海地区的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村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建设新农村的主阵地,开展村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以黄淮海地区3个不同类型县域的5个典型村域为案例,对其发展历程、机理进行全景式分析,归纳提炼了村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共性规律和一般机理,构建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技术方法体系,对典型村域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基于机理分析、实证诊断、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提出了区内乡村发展的4种村域优化模式、2种县域优化模式及相应的保障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村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适宜的经济地理区位、优越的历史经济和资源环境基础、良好的村域社会资本、丰富的人力资本是主要的内在性因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全的制度安排、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领先的专业技术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主要的外在性因素;来自村域内外的偶然因素可能对村域发展起到催化、润滑或阻滞作用。
(2)村域发展的共性规律。民众参与是村域发展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实现内发动力与外发动力的统筹协调是村域发展的客观需要;村域能人是统筹协调内发动力和外发动力的关键主体;抢占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农业产业型村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创新是村域发展的力量源泉;战略、规划及行动力是村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总体来看,村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网络化的动态过程。
(3)村域发展的一般机理。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村域能人是村域发展的核心因素;村域能人基于对村域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市场供需、政策导向、外域经验的洞察,着力激发内部动力、整合外部动力,共同构建协作组织、开展学习创新、制定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分工、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推进村域自然-生物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制度-社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村域发展转型。
(4)以“背景分析-机理剖析-水平评价-病症诊断-病因分析-路径谋划”为主线构建的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技术方法体系能较好的实现村域发展水平评价、问题诊断、病因分析和路径谋划,可为村域发展的优化模式提炼、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5)总结出了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的村域优化模式、传统农区农业生产专业化与清洁化并举的村域优化模式、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村域优化模式、参与式村域发展过程中的民主决策优化模式,以及传统农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县域统筹优化模式、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工业化的县域农村发展优化模式。这些优化模式对于推进传统农区村民民主决策、土地综合整治、高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进一步推进黄淮海地区的乡村发展,亟需构建和完善反哺互动机制、自我发展机制、和谐公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