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肾病(DN)中医称之为消渴肾病,是糖尿病(DM)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N是DM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肾小球病变,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DN早期出现尿微量白蛋白,继之出现临床蛋白尿,最终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DN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积聚、肾小管肥大及肾小球硬化。DN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和预防手段,难以控制其发生和发展。近年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即使对DN采取全方位的治疗措施,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均控制在理想范围,也仅对部分DN有一定的延缓作用,绝大部分患者仍然缓慢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微炎症(低度炎症)反应在DN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为抗炎治疗在DN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与D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引起NF-кB活化,引起MCP-1介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在肾脏聚集和活化,可能参与DN炎症发病机制。方法: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对解毒通络保肾胶囊防治DN进行较系统的研究。重点探讨毒损肾络病机理论、DN炎症发病机制与脂联素的关联以及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干预DN发病炎症机制及其与脂联素的关系,论证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在治疗DN的优势,进一步证明解毒通络保肾法的科学性,从新的角度阐明DN的发病机制。本实验通过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微炎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及与脂联素的关系,为DN的防治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本实验分为四个部分:1.采用高脂饲养结合链脲佐菌素(STZ)复制实验性2型DM大鼠模型,按实验需要分别设正常对照组、高脂组、DM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中药干预组。运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实验技术,观察糖尿病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尿微量白蛋白等,研究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2.通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学法观察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DM大鼠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纤维连接蛋白(FN)和IV型胶原(Col IV)沉积的影响。3.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实时定量PCR等实验技术,观察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脂联素、肾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以及脂联素受体1(AdipoR1)及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表达的影响。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实时定量PCR法等技术,观察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MCP-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解毒通络保肾胶囊能改善实验性DM大鼠的一般状态,且有一定降血糖及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2.解毒通络保肾胶囊能抑制实验性DM大鼠早期肾小球高滤过及肾脏肥大,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具有一定的保护肾功能作用。3.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具有抑制实验性DM大鼠肾脏的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的改变,减轻肾组织FN及Col IV蛋白的表达,减少肾小球ECM积聚的作用,从而改善DM性肾小球硬化,延缓DN的发生发展。4.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可增加DM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肾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及肾组织AdipoR基因表达,且AdipoR1的表达水平高于AdipoR2表达。5.高脂饲养结合STZ造模的DM大鼠肾组织MCP-1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提示肾脏微炎症在D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肾组织MCP-1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联素含量及肾脏组织中脂联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表明肾脏微炎症与脂联素有一定关联。6.解毒通络保肾胶囊能明显抑制DM大鼠肾组织MCP-1蛋白及基因过表达,其炎症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脂联素水平,抑制NF-кB活化,从而减少MCP-1过表达。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解毒通络保肾胶囊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血脂异常,抑制肾脏微炎症反应,增加DM大鼠血清脂联素含量、肾组织脂联素蛋白及其基因表达,减轻肾脏结构损害,改善肾脏功能,延缓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的发展。本实验研究的创新点是完善解毒通络保肾治法学说,将DN微炎症机制引入该治法的研究中,探讨脂联素及其受体调控DN炎症发病机制与中医毒损肾络病机理论的关系;将脂联素及其受体系统调控微炎症机制应用于DN研究是崭新的设想,可能成为治疗DN的新靶点,为解毒通络保肾胶囊防治DN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