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塾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旧有的私塾教育不能培养出新型人才,而新式教育也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匮乏发展十分有限,对私塾进行改良,使其成为新式教育的补充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来考察天津的私塾改良活动。天津的私塾改良起步较早,1902年民间就有人提出私塾改良,在民间人士的积极倡导下,1907年官方颁布私塾改良的法令,正式开始私塾改良。清末天津的私塾改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调查劝导、举行观摩会、改造塾师等,尽管改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不彻底,存在很多问题。民国成立以后继续了清末的私塾改良政策,在民初的头一两年里天津的私塾改良团体十分活跃,比如私塾改良会、私塾研究会等,这些团体推进了私塾改良的发展。民初私塾改良以改造塾师为重点,劝学所多次举行甄别塾师考试,其中合格者入传习所学习,传习期满合格后认定为改良私塾。为了确保改良的效果,劝学所还要不定期的举行改良私塾观摩会,成绩优秀者将最终认定为待用国民学校。民初的改良取得很大成效,有些私塾已经被认定为改良私塾或待用国民学校,但是从当时天津的私塾与学堂数量对比来看,学堂占的比例仍很小,且办学质量不高,这说明私塾改良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十分注重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新式教育发展很快,在其带动下私塾改良也不断深入。再加上国民党为了加强一党专政,在教育上推行“党化教育”,在党化教育的指导下,对私塾的政策严厉了许多。经过改良私塾逐渐被纳入到政府的掌控之中,教育资源和权利越来越多地为政治权力所控制和渗透。塾师阶层也逐渐消退,由学堂教员代之,从而开始了近代中国教育职业群体的转换。私塾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标志着传统的教育知识体系正在向现代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