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烯二醇等生物抗氧化剂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our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活性氧和自由基与许多病理过程包括衰老、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而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为了发现更加有效的抗氧化剂,我们合成了具有类似于维生素C烯二醇结构的a-pyridoin (1)及其衍生物(2-7)和具有类似于白藜芦醇结构的羟基取代的希夫碱类化合物(1-8),并研究了它们清除galvinoxyl自由基(GO)的活性、抑制红细胞溶血活性以及对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酚酸类化合物、羟基取代的希夫碱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机制,并总结了它们的构效关系。1)我们通过苯偶姻缩合反应合成了吡啶烯二醇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活性。结果发现:5,5’-二甲基吡啶烯二醇和5,5’-二甲氧基吡啶烯二醇呈现出比其它衍生物和维生素C更好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测定它们清除GO的反应动力学以及碱对清除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证实:在乙酸乙酯溶剂中,它们清除GO主要经历氢原子转移机理(HAT),而在乙醇溶剂中主要经历质子优先损失的电子转移机理(SPLET)。2)我们合成了在不对称的A和B环上具有不同羟基数目和位置取代的希夫碱类化合物并研究了其抗氧化活性和对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以及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研究发现,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以及羟基取代在B环上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并且比白藜芦醇的活性好。其中邻二羟基对其荧光猝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3)使用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NMR)方法分别研究了酚酸类化合物与BSA相互作用机制,利用Stern-Volmer方程计算出酚酸类化合物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n,并结合热力学参数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和作用力类型。研究发现,在25℃时,绿原酸与BSA作用的结合常数为81.9×104 L·mol-1,结合位点n为1.2,比其它酚酸类化合物都大。这与核磁共振方法研究结果一致,绿原酸与BSA作用的归一化亲和指数[AN]TL为1.15×105L·mol-1s-1,呈现出比其它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一种由烯酮出发,通过一锅法,在非金属的条件下制备多取代联烯的方法;第二部分为(±)-13-Epineostenine的全合成研究。第一部分:我们首次发现
在目前多金属矿床勘探的物探方法中,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是一种最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可以发现工作区激电异常,并圈定激电异常区;通过激电测深对异常区测量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众所周知,对客观物象的摹写与再现是绘画的基本功能之一。西晋时,我国名士陆士衡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一语道出了绘画的存形再现功能。在摄影术出现之前,具象绘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城市逐渐形成品牌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服务能力、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