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条目简单,而内涵却非常丰富。佛制五戒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人生的本质和价值,提升生命的尊严和境界。文章在对佛教五戒的思想进行分析时,将之与儒家的五常、基督教十诫等不同的思想体系进行比较,以期更深入地挖掘其思想中的精华,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借鉴。本文试图通过资料综述与文献研究方法,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社会思想现状来分析佛教五戒思想的现代意义。五戒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四章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章对佛教戒律及其分类进行阐述。戒律不仅被奉为三藏之一,更是三学之首。佛教戒律主要分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三类。五戒则是一切佛教信徒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五戒更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五戒不仅是佛教戒律的基础,还是世间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础。第二章介绍了佛教五戒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五戒中的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即使比较特殊的饮酒戒与佛教修行联系也很紧密。佛教五戒的基本特征从五戒的精神、目标与罪罚特色三方面加以论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五戒精神的最好写照。为僧团和合、为号召生信是五戒的主要目标。佛教五戒的处罚方式是最彻底的教育主义,也是最文明的教育方法。第三章对佛教五戒与儒家和基督教戒学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佛教五戒原则与儒家核心观念之间存在相当多的契合之处,最突出者就是主体性与生活化。佛教把五戒做为做人的根本,儒家把五常做为做人的准则,因此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的内涵十分相似。在基督教看来,十诫实际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制约,不论信与不信,都在其制约的范围之内。佛戒是由佛制,佛弟子受戒,须是师师相授,讲求戒体的传承与纳受。佛教五戒与基督教十诫内容接近,都有导人向善的价值。但佛教五戒以众生为界,超越了基督教只有人类为关心的范围。第四章介绍佛教五戒的现代意义。认为五戒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标准不谋而合,佛教戒律对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今天的社会不和谐导致了很多人的心理失衡乃至扭曲,思想的变异乃至变质。佛教五戒的不杀生戒揭示了和平、平等精神的对话;不偷盗戒展现了在公正、公平方面扮演的角色;面对当今社会情色事业的发展,不邪淫戒显示了对维系正常健康家庭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不妄语戒揭示了诚信之间的重要关系;而不饮酒戒,丰富了现代人在空虚寂寞下,对于沉溺放纵的解读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