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因素的交流。文化缺省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指作者和目标读者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文化缺省通常体现在文化负载词。论文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试探讨不同译者如何运用补偿策略和补偿方法在传递原文文化意象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际。译界对翻译策略的争议颇多,本文基于相关具体文献,对两组翻译术语——异化与归化、直译与意译——进行了阐述,认为前者属翻译策略而后者属翻译方法。在翻译补偿研究方面,本文提出了直译、注释、增益、替代、释义以及删除等六种文化缺省的补偿方法,并将不同的补偿方法划分为不同的异化和归化等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为了便于数据搜集,本文根据奈达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分类,对20出随机抽取的《长生殿》译本中的文化缺省作出统计,并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长生殿》英译本和贺淯滨英译本为例,运用翻译补偿理论分析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与方法,然后通过曼惠特尼U检验、相关分析以及频率和相对频率考察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译者在补偿文化缺省过程中都以原语文化为归宿,两版本在补偿策略上有显著差异,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作为合译本,杨译本的补偿策略和各种补偿方法分布均匀合理,不仅向目的语读者再现了原著所传递的中国文化,而且考虑到译本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进而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而贺译本则在试图保留原著文化时走向极端,异化策略占绝对优势,导致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刻板的语言。从这一点来讲,杨译本优于贺译本。两译本中补偿策略与方法的运用差异可能是由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造成的。基于以上研究和发现,希望本文对《长生殿》的英译研究、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和补充方法以及完善和补充翻译补偿理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