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中由于肝内纤维生成与降解失衡,致使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和共同的病理途径。病理证实,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9.36%,肝纤维化有25%~40%发展为肝硬化。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进入肝硬化则不可逆转。因此,在肝纤维化阶段及早进行恰当的治疗,对肝硬化的防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抗肝纤维化已成为目前肝病治疗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西医尚乏良好的抗肝纤维化方法,而中医药在肝纤维化的防治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肝欣饮是导师根据中医学理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该方基于本病“湿热邪毒未尽,肝郁脾虚、瘀血阻滞、日久肝肾阴虚,瘀结成痞”之机,法从“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疏肝化瘀、软坚散结、清解湿热余毒”。于扶正、活血之中,更重解毒之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B型超声等检测指标的变化以及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变化,总结肝欣饮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7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均来自于2004年4月~2007年11月期间我院感染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均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进行选择。治疗组给予肝欣饮浓缩煎剂,每次200ml(200ml/袋),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大黄虫丸,每次3.0g,每日2次,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B型超声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变化。对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应用SPSS11.5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89%。经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后两组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脘闷腹胀、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好转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脾肿大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口干而苦及烦躁易怒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倦怠乏力、脘闷腹胀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身目发黄、肝肿大、蜘蛛痣肝掌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也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对脾肿大的影响,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
3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治疗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ALB、A/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ALT、AST、TBI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ALB、A/G较治疗前也有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ALT、AST、TBIL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ALB、A/G较之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4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两治疗组对HA、LN、PIIINP、C-Ⅳ的改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对HA、LN、PIIINP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C-Ⅳ的影响,两组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5治疗前后B型超声指标变化:治疗组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变窄,脾厚度明显减小,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肝右斜径和脾静脉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右斜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脾厚度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对门静脉主干直径和脾厚度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肝右斜径和脾静脉的影响则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6肝穿刺病理分级分期变化:治疗组治疗前行肝穿刺10例,治疗后行第二次肝穿刺6例,4例患者拒绝接受第二次穿刺。治疗组6例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形态比较,治疗后除1例无明显改善外,其余5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理表现为炎症减轻,纤维化程度减轻,4例降一个等级,1例降两个等级。
结论:
1肝欣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确切。四项主要观察指标联合分析,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肝欣饮对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脘闷腹胀、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以及脾肿大的改善尤为明显。 3肝欣饮能较好地改善肝脏功能,表现为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明显好转。
4肝欣饮具有显著的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表现为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门静脉主干直径显著变窄、脾厚度显著减小以及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