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目的了解股前外侧穿支血管的数目、类型、起源、外径、走行及分布特性,以指导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方法选择6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血管的数目、类型、外径、走行及分布特性。结果本组6侧标本共发现>0.5mm穿动脉22支,每侧平均3.6支;18支(81.8%)来自降支,4支(18.1%)来自横支;肌皮穿支16支(72.7%)、肌间隙穿支6支(27.3%);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起始处至穿支在浅筋膜内分支的长度为17.5±3.1cm(14.5cm~22.5cm)、穿支起始处至穿支在浅筋膜内分支处的长度为7.6±4.1cm(2.3cm~12.5cm)、浅筋膜内穿支长度为2.7±0.5cm(2.0~3.5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起始处的外径为2.8±0.5mm(2.1mm~3.5mm)、穿支起始处外径为1.9±0.8mm(1.4mm~2.7mm)、穿深筋膜平面的外径为1.5±0.1mm(1.2mm~1.6mm)。穿支经穿阔筋膜后在浅筋膜和皮下呈“树枝状”分布,相邻穿支之间存在粗大的交通支。结论股前外侧穿支血管具有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外径粗大、直接供养皮肤而不依赖肌肉和深筋膜等特性,具备制作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降支与横支及其各级分支构成的血管体区特点具备设计Flow-through、联体、嵌合、组合ALTPF等术式的解剖学基础。第二章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的临床疗效和Flow-through、联体、嵌合、组合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48例和阴囊湿疹癌1例,根据创面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单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带血管蒂移位、Flow-through、联体、嵌合或组合移植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血运、颜色、修复肢体的活动功能、皮瓣供区外观与功能情况。结果本组4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47例顺利成活,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1例为皮瓣下血肿、1例为静脉栓塞,分别行血肿清除、血栓取出,皮瓣成活。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43例皮瓣获一期愈合,6例皮瓣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3w后闭合。术后随访3月-24月(平均12个月),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股四头肌肌力正常,膝关节活动无影响,3例(6.1%)出现感觉异常;受区外观平整、颜色正常、质地好,仅2例(4%)皮瓣稍显臃肿,2例术后因烤火烫伤遗留疤痕。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可获得最佳的受区修复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皮瓣供区的损害,是修复四肢体表创面的理想皮瓣;采用Flow-through、联体、嵌合、组合等术式移植安全可行,拓展了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