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底,武汉接诊多例新型肺炎病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展开。疫情衍生的李文亮医生去世、黄某英离汉进京、山东任城监狱疫情等事件诱发网民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微博成为网民情绪跌宕起伏的场域。微博网民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个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网民心理是支配网民行为的关键。微博网民心理包括网民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政治心理,网民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时心理容易激化成为情绪,如恐惧、开心、愤怒、焦虑等,网络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户情绪的传播,严重时将会影响事件的走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等行为主体的相关行为会极大影响到网民心理,因此,探求情绪背后用户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民众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欲望日益强烈,政府和媒体应当做好舆情把控和舆情引导工作。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兴起,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容易成为负面情绪、不良信息甚至是谣言传播的聚集地,负面情绪的聚集极易引发舆情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其中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网络安全的内在因素在于网民心理和情绪的健康表达,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网民心理动态变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联系心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框架分析法、数据挖掘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下三起热门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分析了目前微博网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话语特征、心理特征、影响心理的因素及网民心理演变的过程。搭建了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民心理的态势感知模型,并根据模型针对相应行为主体提出了舆情引导策略。2020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对网络信息内容使用者、生产者和平台的行为进行规范,网民心理的研究对于规定的有效实施意义重大。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绪论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进行综合论述。论文第一章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微博传播现状的分析。本部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和分类做出更细致的概念阐述;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在微博传播的背景;简要阐述突发公共事件在微博平台传播的过程及特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论文第二章通过对三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析为下文模型的搭建做出框架。通过对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李心草溺亡事件、湖南H5N1禽流感疫情事件三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事件概述、舆情发展分析、网民心理分析,得出目前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网民心理的演变过程及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个案分析法和数据挖掘分析法对微博网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感知过程进行数据分析。论文第三章分析微博网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话语特征及背后的网民心理,讨论舆情发展过程中影响网民心理的主要因素及网民心理的演变过程。搭建起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网民心理的态势感知模型。论文第四章根据网民心理态势感知模型提出相关引导策略,将舆情发展分为四阶段: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消退期,为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意见领袖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行为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