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来源 :中南林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phi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调查研究红水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以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了红水河流域(特别是淹没线以下)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技术,对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的分析解译,研究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现状的基本特征,同时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数字化处理技术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并对建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项目研究工作对于红水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BIRD)进行快速、动态调查与监测红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到四级分类,达到重点地类(耕地、园地、经济林)图上最小面积9个像元,面积精度9~27个像元、1.5亩的精度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利用波段的合成、几何精较正、图像融合、图像增强、图像裁剪与镶嵌以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等数字化处理技术,结合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利用多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人—机交互式屏幕解译,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法,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环境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 由于红水河流域涉及了2省(区)10县,其数据庞大而复杂,给数据的提取、管理利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建立基于面向对象的关系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充分利用COM技术和GIS进行图形和属性数据库的综合管理,为土地利用信息管理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靠、方便的管理模式,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4 研究中选取了红水河流域内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进行了简单的景观格局分析,其结果表明:该村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复杂,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2.97%,土地垦殖率较高,但旱地占相当比重,其生产力较低。根据其优势度、多样性和破碎度可以看出,整个村景观多样性程度较高、且较为完整,无明显破碎化现象。
其他文献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近几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近年来北方大中型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城市用水的严峻形势,推行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的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唯一执行者,被广泛认为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而源文本作为译者运用其主体性的作用对象,自然被认为是客体。自“文化转向”后,原本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的译者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坊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其中大召寺与乌素图召是至今现存屈指可数的蒙古召庙壁画遗址,其壁画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特征
农业推广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对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发
研究背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其发病人数大约占到所有骨恶性肿瘤的30%左右,尤其是小儿中发病率较高。骨肉瘤的十年生存率大约是60Y%到75%。目前对于骨肉瘤的治疗,一
土地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土地产出的分配,这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研究土地制度的内在变迁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借鉴
本研究以女埠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通过农户访谈,问卷调查,历史统计数据等方法,得出女埠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区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是区域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土地资源系统的支撑能力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实际发展需要时的产物。土地资源系统是否安全,将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