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钼的结构改性及其快速储锂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utur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以及良好安全性能的电极材料是近年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电极材料中较低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同时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体积膨胀、粉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从电极材料的储锂机制着手,研究具有快速储锂性能和结构稳定的赝电容储锂材料MoS2。通过不同实验方法制备层间距扩大的MoS2,并系统研究扩层MoS2的赝电容储锂行为。
  首先重点研究了MoS2层间距扩大对储锂容量的影响。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了氧掺杂MoS2空心纳米球(O-MoS2HNS),O-MoS2的层间距介于9.5-10.0?之间,远大于本征态MoS2的层间距(6.15?)。O-MoS2HNS在储锂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赝电容行为,并具有优异的快速储锂性能和长循环性能。在1C倍率(1C=0.167A g-1)下O-MoS2HNS具有220.6mAh g-1的比容量,比本征态MoS2的理论容量(167mAh g-1)提高32%。在20C(3.3A g-1)、50C(8.4A g-1)和100C(16.7A g-1)的高倍率下,O-MoS2HNS分别可以获得151.2、111.1和72.4mAh g-1的比容量。在20C(3.3A g-1)倍率下经过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具有83.7%的容量保持率。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扩层MoS2能够存储更多的锂离子,获得更大的储锂容量,并进一步采用理论计算对扩层MoS2储锂容量增加的原因进行了机理解释。
  鉴于O-MoS2HNS优异的储锂性能,本工作进一步探究了O-MoS2的结构特征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稳定的根本原因。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三维多孔结构的氧掺杂MoS2/石墨烯气凝胶复合物(O-MoS2/GAs)并作为自支撑电极进行储锂研究。结合实验分析和模拟计算,提出O-MoS2层间距的扩大源于扩层物质(MoOx(OH)y)的作用。O-MoS2/GAs具有快速的赝电容储锂机制,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负载量为1mg cm-2的O-MoS2/GAs电极在4、8和16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依然分别具有97.0、79.5和53.2mAh g-1的比容量;负载量为5mg cm-2的厚电极在2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圈依然具有91.4%的容量保持率。以O-MoS2/GAs自支撑电极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了扩层O-MoS2和本征态MoS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本征态MoS2存在层间距膨胀/收缩的“晶格呼吸”现象,进而导致单层剥离;而O-MoS2具有稳定不变的结构。扩层物质MoOx(OH)y在MoS2层间应起到了一个“支柱”的作用,不仅能够扩大MoS2的层间距,而且与相邻MoS2层的相互作用起到了固定结构的作用,避免了MoS2片层在循环过程中的剥离。得益于良好的结构稳定性,O-MoS2/GAs在充放电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锂离子传输动力学。
  石墨烯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的电导率,实现更快速的储锂性能,但石墨烯的存在会降低复合物的比容量。针对MoS2层状材料的结构特点,本文进一步构建了MoS2/石墨烯范德华异质结构(MoS2/GR vdWH)以结合两者的优势。采用静电吸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MoS2层与石墨烯层交替堆叠的MoS2/GR vdWH,其中MoS2的层间距介于1.0-1.2nm之间,并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MoS2/GR vdWH具有明显的赝电容储锂行为,在0.2A g-1电流密度下,MoS2/GR vdWH拥有187.4mAh g-1的比容量,超出MoS2理论容量归因于MoS2/GR界面增强的锂离子存储能力。在4A g-1和8A g-1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分别为155.6和141.3mAh g-1,在32A g-1的超高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依然能达到70.4mAh g-1。在4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MoS2/GR vdWH的容量几乎没有衰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oS2/GR vdWH在循环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和锂离子传输动力学。
其他文献
锡钴合金镀层在装饰性代铬层、枪色镀层、连接器以及滑动轴承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合金镀层。虽然在强酸性氟化物体系、弱酸性葡萄糖酸盐体系和碱性焦磷酸盐体系镀液中已经实现了锡钴合金电沉积,但目前尚无同时满足性能与未来绿色环保发展需求的镀液。本文从绿色环保和满足镀层性能的角度出发,对强酸性和弱酸性锡钴合金镀液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金属离子的沉积行为与沉积机理。  使用Gau
学位
铁电材料由于其出色的电学、机电等性质在超声传感器、应力传感器以及铁电存储设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铁电材料的特定性能,各种缺陷被引入了铁电材料中。其中,通过引入和原晶格离子价态不同的缺陷离子可以使得铁电材料性能发生很大改变,使得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引入比原晶格离子价态低的杂质的掺杂称为受主掺杂,又叫硬(性)掺杂。硬掺杂铁电材料相比未掺杂铁电材料一般有着更大的矫顽场,机械品质因数,
学位
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解决了传导式充电技术存在的接口磨损与老化、易受环境影响以及漏电与触电隐患等问题,具备安全可靠、供电灵活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特点。受限于电动车动力电池组的容量与成本,采用大功率无线充电方式缩短充电时间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并且提高了用户体验度。然而,由于功率器件容量和成本的限制,传统的单传能通道无线充电系统难以满足大功率能量传输需求。虽然采用多组磁耦合机构串联或并联构成多传能通道降低了器件
基于可控开关的有源前端功率变换器是现代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置,它作为智能接口,连接公用电网、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电能存储系统、电机驱动装置,以及微电网。不仅如此,有源前端功率变换器还可作为有源电能滤波器,抵消原来存在于公用电网中的谐波电流从而向用户提供更为优质清洁的电能。有源前端功率变换器具备电能双向流动、保证高质量电网电流、功率因数可调和直流链路电压方便调节等显著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且可以实现生物质大规模利用的现代化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其中生物质层燃燃烧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易取材和投资小等优点,因此受到包括国内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国等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存在能量密度低、碱金属和氯元素含量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生物质层燃燃烧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释放,同时掌握生物质层燃过程中碱金属和氯的释放规律,是发展生物质层燃燃烧发电技
学位
传统逆变器无法同时实现升降压功能,不能够应用在输入侧端口电压变化范围较大的场合。而通过引入DC-DC变换器来实现升降压的逆变系统均为两级系统,其开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控制参数的耦合大大地增加了控制难度,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基于Z源逆变器的单级升降压技术被提出,但是Z源逆变器本身也存在着电压增益低、输入输出不共地、输入电流断续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阻抗源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保护设计的基础。准确的雷电流实测参数既可以用于地区雷电大数据统计,为差异化防雷提供依据,又可以用于分析本次雷击故障位置、判断故障类型,指导单次事故检修。现有的雷电流测量功能单一,且测量装置在原理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准确获取全面的雷电流参数。这导致仅有雷电流幅值和陡度等少数参数被大量统计应用,不利于制定完善的防雷保护方案。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基于法拉第磁致旋光效应,利用磁光材料对雷
学位
目前,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弃风限电”的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我国冬季以集中供热为主的“三北地区”。其造成弃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限于热电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模式,导致热电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考虑利用供热系统热惯性解耦热电机组的“热电耦合”,以提高热电机组的运行灵活性,进而促进风电消纳。然而,为真正实现利用供热系统热惯性,完整地考虑供热系统动态热力特性和热电系统运行调
学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规模扩大以及城镇化人口增多,工业、畜禽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若未恰当处理将导致水中有机质(OM)、氮、磷和重金属等的污染。在合适的pH值或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水体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将通过解吸和扩散进入地表水中,刺激微生物生长,导致氧气的消耗。结果使沉积物受到严重污染,地表水水质恶化,水体变黑,出现异味,进而影响水生生物、公众健康,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本文在
近年来,过渡金属氟化物(MxFy,M=Fe,Mn,Co,Cu等)因具有高比容量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热点。氟化铁因具有高容量、高电压和低成本等优点成为非常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受益于高离子键特性和小分子量,氟化铁与锂反应电位高达2.73V,比容量237mAh g-1。在各种晶体形式的氟化铁中,FeF3·0.33H2O具有独特的优点。与不含结晶水的普通ReO3型FeF3相比,六方钨青铜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