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命,正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既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技术,又是高渗透、高效益、智力密集和可持续发展性技术,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逐步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正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随着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战略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已基本进入了农业信息化时代。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必须深化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注重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健全和完善起来,存在着诸多问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本文在首先对农业信息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后,分析了以美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发展特点、信息化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服务、信息人才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同时概述了全国、发达地区及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和经验。其次,依次介绍了福建省农业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对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和供给进行描述,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再次,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是农业信息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设计,并且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指标体系权重进行了测算。最后,本文根据评价体系的要素及其权重,针对福建省农业信息化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的障碍,相应地提出了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包括积极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人才、改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农业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和全面推进,将会对福建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