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高翻创始人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的释意理论是在大量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对于口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实践报告旨在从释意理论的视角分析作者在亮剑(LEDGE)双语分享沙龙舞台上的交传表现。塞莱斯科维奇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成功的翻译应能将讲者的"意义"传达给听众。基于这一理念,她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的三角模型,指出在理解与表达之间还存在"脱离源语外壳"一阶段。正是因为受过训练的译员可以运用"认知补充"将讲话者的意义"脱壳"出来,他们才得以成功地记住长篇大段,并用目的语准确传译。本篇报告以释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作者的交传实战,总结出了其中的成功策略和不足之处,希望对其他译员的练习和实践有所借鉴和启发。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项目背景,项目中各人物角色,口译挑战和译前准备。第二章是释意翻译理论的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章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作者本次实践中的成功口译策略和不成功口译的原因。第四章则是从听众和作者的角度分别对本次项目口译效果进行了评估。基于此,本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其他译员在日后实践中参考。最后是报告的结论部分,即通过现场学习关键术语,运用认知语境选择正确的对等译文,并用逻辑顺序重组源语信息,译员可以实现"意义"的传达,以及认知对等和情感对等的译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