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1911年的晚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教育思想以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标志,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后一阶段包括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两阶段的科学教育思想有不同的特点。 前一阶段的特点体现为过多注重技艺层面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只注重数量有限的洋务学堂内的科学教育而忽视民众科学教育的普及,向传统的保守思想妥协而缺乏科学精神的革命性和彻底性等等;这一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的实践过程亦阻力重重,并由甲午战争证明了其失败。后一阶段的科学教育思想相较前一阶段有了很大进步,比如:主张以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民众科学素质的启蒙和传播,主张全面吸取西方学科知识分类体系并从内容、方法甚至精神上全面学习西方科学,主张废除阻碍科学教育的科举制度并建立近代学校制度以保证学校中的科学教育,主张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学校科学教育中去,提倡学生的创造性等等。在实践上,相较前一阶段更加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近代学制系统,学会、报馆等各种针对民众的科学教育机构纷纷设立,各地建立了许多新式学校,出现了早期的教育科学化端倪等等。 晚清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的出现、发展,受着当时存在于社会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如“夷夏之防”、“西学中源”、“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这些思想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地起着“维模”功能。而这种情况也恰恰体现了科学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曲折发展的复杂状态。 对1840-1911年晚清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一方面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科学教育思想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力图使人从中吸取教训并获得启发,为今天“科教兴国”政策指导下如何提高民众科学精神和素养,及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和传播科学思想提供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