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土锚固技术广泛应用于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工程中,通常设计的锚杆(含锚索)都属于摩擦型锚杆,对于软弱锚固地层,其锚杆极限抗拔力严重不足,预应力损失明显,如何提高软弱地层的锚固力事关工程成败和技术关键。当前,桩基挤扩技术日益成熟,经设备小型化改造可以用于软弱地层锚杆钻孔挤扩,形成一种挤扩锚杆新结构,从而改变传统摩擦型锚杆为端承型或承压型锚杆。该新型挤扩锚杆结构优势明显,但其工程应用还刚起步,多处于理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土锚固技术广泛应用于边坡加固和滑坡治理工程中,通常设计的锚杆(含锚索)都属于摩擦型锚杆,对于软弱锚固地层,其锚杆极限抗拔力严重不足,预应力损失明显,如何提高软弱地层的锚固力事关工程成败和技术关键。当前,桩基挤扩技术日益成熟,经设备小型化改造可以用于软弱地层锚杆钻孔挤扩,形成一种挤扩锚杆新结构,从而改变传统摩擦型锚杆为端承型或承压型锚杆。该新型挤扩锚杆结构优势明显,但其工程应用还刚起步,多处于理论分析和模型验证阶段。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对其挤扩施工工艺、锚固机理、荷载传递及孔周岩土状态变化等尚未研究完善。本文结合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新型挤扩锚杆承载特性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挤扩锚杆在竖向拉拔承载作用下的孔周岩土破坏状态,提出了挤扩锚杆侧摩阻力有效长度的概念,并基于滑移线理论及虚功原理,得出了挤扩锚杆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公式,完善了挤扩锚杆基础理论研究。(2)通过现场施工工艺试验,成功解决了工程现场挤扩成孔关键技术,并总结了锚孔挤扩施工工艺流程。同时,结合理论计算与设备标定,提出了一种实时准确量测锚杆钻孔挤扩孔径的方法,不仅能保证挤扩质量又能指导施工作业以满足设计要求。(3)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对不同挤扩体结构类型的锚杆展开研究,总结了挤扩锚杆的竖向拉拔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规律,定性分析了挤扩锚杆和支盘周围岩土体的应力、应变及塑性区分布等变化趋势,揭示了不同挤扩体角度、直径、数量、间距、埋深等条件参数对挤扩锚杆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归纳出单挤扩体锚杆、双挤扩体锚杆及多挤扩体锚杆的地基土破坏模式。(4)研究发现,挤扩单盘、双盘、三盘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分别约为普通锚杆的1.6倍、2.1倍、2.7倍。在合理控制盘间距的前提下,支盘数量越多,锚杆的承载能力更突出,对位移的控制作用也更为有效,但在考虑增加挤扩支盘数的同时还需要权衡经济投入和施工效率等。最佳盘间距布置为4D~6D,能在有限深度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盘体承载效果。在抗拔承载过程中,不同埋深的挤扩盘承载能力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时序性,盘体埋深越大,对于承载作用的滞后效果越明显,但达到极限承载状态后所有盘体发挥的抗拔能力相当。拉裂屈服区的出现标志着挤扩锚杆从压密阶段过渡到剪切张拉阶段,而挤扩体下承载面的整体拉裂屈服也代表着锚杆从剪切张拉阶段进入到破坏阶段。
其他文献
背景:骨折常发生于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征是骨强度下降,进而导致椎体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脆性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组织形态学参数是反映骨组织微结构特征的常用指标,骨转换标志物可以间接反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成能力和骨吸收能力,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不同骨密度下骨折愈合过程中组织形态特征以及骨转换标志物血清浓度水平的差异性。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量骨形态计量学参数和骨转换标
近年来,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CFRPs)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再生碳纤维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CFRPs的回收,但回收得到的再生碳纤维通常为无规的短切碳纤维团簇。研究表明,碳纤维的分散和定向是获取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前提和关键。针对分散方法,功能助剂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处理时间较
分离-嬗变技术是处理处置高放废液(HLLW)的关键技术途径,对发展核能具有重要意义。Cs是高放废液中重要高释热核素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其高效分离是国际核燃料循环领域前沿方向,尚未有效解决。其中,在分离Cs技术流程中,与同族Rb的相互分离是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之一,亦尚未解决。如何简洁、高效实现Cs中Rb的有效分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工作以杯[4]冠.5为超分子衍生物,合成了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然成为最普及的交通方式,全球汽车的保有量成指数增长,汽车产业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汽车显然已成为石油消耗的主要对象,并且传统汽车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也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解决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
青光眼是全球三大眼部致盲性疾病之一,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具有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由于眼压是青光眼病情发展中的可控制因素,所以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通过控制眼压来抑制病情进展,外科治疗是降低眼压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青光眼外科治疗方式迅猛发展,主要包括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该研究对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青光眼的患病情况,并与国内、国际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为青光眼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某三甲眼科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青光眼门诊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患病类型构成比、发病季节性、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占青光眼总数的89.88%、9.32%、0.80%。冬季和夏
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病变,也是位列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该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规范青光眼常用检查设备的操作可以提高青光眼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助于眼科医生,尤其青光眼专科医生,更好地掌握青光眼常用检查方法,减少青光眼患者的误诊和漏诊,对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总结了青光眼的常用检查设备的规范操作,为规范青光眼的常用检查方法、提高基层医疗青光眼诊断效能提供参考指南。
微生物电化学合成系统(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MES)将无机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与生物转化耦合,有望实现CO2向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MES系统阴极存在产氢速率慢、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影响系统的高效耦合。本论文从阴极生物相容性角度出发,通过探究阴极与生物转化体系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制约MES系统高效运行的影响因素
我国已经提出了“双碳”政策,但国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消耗。目前急需一种清洁能源以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核能是一种安全稳定的低碳能源,正好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已经着力于核能闭式循环体系的构建以安全有效地回收与处置在核能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乏燃料。“分离-嬗变”策略是处理高放废液中长寿命核素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三价镧锕元素的分离是提高嬗变效率的关键。本课题设计合成了三类具有刚性结构的软硬结合邻菲罗啉类配
米哚妥林是2017年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药,其合成的关键中间体为星形孢菌素,由微生物发酵获得。目前国内外报道星形孢菌素产生菌的发酵单位偏低,生产成本偏高。本研究通过菌种诱变和抗性筛选获得星形孢菌素的高产菌株,再对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及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进一步提高菌株生产能力;最后,完成高产菌株的发酵和分离纯化工艺优化。首先,利用UV和NTG等诱变技术结合星形孢菌素、链霉素、色氨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