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幻现实主义是以虚幻故事写真实世界的创作风格,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根植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死疲劳》成书于莫言创作的成熟时期,是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2008年葛浩文完成了对该作品的翻译,获得巨大成功,诸多学者相继展开对其翻译策略的探讨。具身化是认知语言学领域颇为流行的理论,但至今尚未引入翻译界。笔者认为,具身化理论强调身体体验对认知的决定性作用,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以具身化理论研究莫言《生死疲劳》中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的翻译,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与葛浩文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葛浩文在翻译该小说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来实现莫言独特写作风格的具身化?其次,对该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进行具身化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最后,葛浩文的译本是否充分再现了莫言的独特写作风格?本文以"魔幻现实主义"与"具身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指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有很大不同,它以中国的独特地方文化为营养,以中国人民的独特身体体验为依托,彰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具身化理论强调的是身体体验对行为主体思想活动及行为举止的主导作用,在翻译实践方面是指译者翻译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时,应当考虑原语读者与译入语读者在身体体验方面的异同,通过恰当地运用译者主体性,确保译本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特色,又能够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对于翻译的具身化,笔者根据翻译对象在原语与译入语中的差异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即放大、缩小和保留。作者在细读原著与译本的基础上,挑选出十二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于那些译入语中有对应表达但引起的反应强度或所具备的内涵远远小于原文的表达,葛浩文采取放大的具身化策略,主要通过增译来实现;对于那些译入语中缺乏对应表达,或译入语中的对应表达所具备的内涵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或译入语的对应表达不符合西方读者身体体验及语言习惯的表达,葛浩文采取缩小的具身化策略,主要通过减译和省译来实现;对于那些译入语中有对应表达且能够较为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并符合西方读者身体体验和文化习惯的表达,葛浩文则采取保留的具身化策略,从而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提供了解答。同时,本文对两个文本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全面考虑两种文化以及两个读者群体身体体验之间的异同,在充分尊重原著及其作者的基础上,通过恰当地发挥译者主体性,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特色,再现作者的思想内涵,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背景,贴合读者的身体体验,实现艺术性的忠实,这为第二个研究问题提供了答案。对于葛浩文的译本,笔者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一部好的译本离不开译者对于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的透彻掌握,葛浩文作为杰出的汉学家和翻译家,深谙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注重考虑西方读者的身体体验情况与心理接受能力,以忠实性作为首要翻译原则,根据目标读者的身体体验及文化背景对原著中蕴含强烈地方特色的元素进行放大、缩小和保留处理,在目标读者的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原作特色,实现了艺术性的忠实,充分再现了《生死疲劳》的独特创作风格。这是对本文第三个研究问题的解答。据此,笔者提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应当以忠实性原则与具身化理论为指导,追求艺术性的忠实。最后,笔者在总结本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同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并提供了几个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为后续翻译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