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循环衰竭(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ACF)是由于严重感染、创伤、大量失血失液、严重心功能障碍、肺动脉栓塞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低灌注及细胞缺氧为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急性循环系统功能障碍[1,2]。大约有1/3的危重症患者会出现ACF,主要临床表现为休克,按照病因可分为分布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及梗阻性休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及病死率均较高[3,4]。早期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是ACF治疗的关键[2],可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及缺氧,降低病死率,如何快速、准确的评估血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是液体复苏的前提。Rivers等提出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方案[5]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型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但在机体出现氧利用障碍时还存在不足[6],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Pcv-aCO2)作为反映血流量的敏感指标可以弥补其不足,优化液体管理[7]。重症超声目前在ICU中应用广泛,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ollapse index of inferior vena cava,cIVC)可准确判断患者血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肺超声监测B线可评估血管外肺水情况,避免过度补液治疗[8]。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Pcv-aCO2及超声在指导液体复苏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尚未发现Pcv-aCO2联合超声监测在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Pcv-aCO2联合重症超声在急性循环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山东省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2例急性循环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患者入科后常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按照最新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国际指南[6]进行液体复苏,并参照EGDT复苏方案,对照组以Pcv-aCO2为目标指导早期液体复苏,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利用床旁超声测量的cIVC及血管外肺水为目标指导液体复苏。分别记录液体复苏0小时(T0)、6小时(T 6)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UO)、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血乳酸(Lac)、乳酸清除率(LCR)等监测指标;并记录患者6小时EGDT达标率、肺水肿发生率,24小时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及28天死亡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T0)和复苏6小时(T 6)的各项监测指标变化,以及病情转归和预后情况。结果:(1)液体复苏6小时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R、MAP、CVP、ScvO2、Lac、Pcv-aCO2较液体复苏前明显改善(P<0.05);(2)液体复苏6小时后,研究组的CVP、Lac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2.67 mmHg比12.14 ± 2.68 mmHg、2.75±0.75 mol/L 比 3.20±1.33 mol/L,P<0.05),研究组LCR 显著高于对照组(38.12±10.11%比 29.45±9.97%,P<0.05),HR、MAP、UO、ScvO2、Pcv-aCO2及EGDT达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研究组的6小时肺水肿发生率、24小时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较对照组低(10.7%比 25.0%、12.05±4.73 分比 15.11 ± 4.64 分、4.13 ± 1.94 分比 5.82 ±2.25分,P<0.05),ICU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减少(8.71±4.77天比11.86±5.45天,P<0.05),两组患者28天死亡率比较(14.3%比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cv-aCO2联合重症超声监测在指导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有更好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监测患者血容量状态,优化容量管理,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组织低灌注,纠正细胞氧代谢障碍,同时避免容量超负荷;2.Pcv-aCO2联合重症超声监测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减少ICU住院时间,同时降低心脏意外的发生;3.Pcv-aCO2联合重症超声监测对于能否降低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病死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