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字处理与英语写作教学的融合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fje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英语写作教学领域有两种主流的教学方法。其一是以学生完成稿为教学中心的“成品教学法”;其二是以学生写作过程为教学中心的“过程教学法”。与传统的“成品教学法”相比,“过程教学法”注重反复修改和读者分析,更体现了写作的本质,因而更具优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似乎证明无论成品教学法还是单一的过程教学法都没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技能。因此,尝试计算机辅助写作,特别是文字处理的运用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写作过程,以读者为中心的写作以及合作写作三个方面回顾并讨论计算机与文字处理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然后,通过对湖北民族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实施一项计算机辅助写作活动的实证研究,具体探讨使用文字处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文字处理辅助英语写作可以便利学生的写作过程,增强他们的读者意识与写作动机,同时对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团队精神也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学生、技术三者之间关系以及使用计算机与文字处理而可能引起的写作教学和评价方法的变化。最后,作者就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合理使用文字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其他文献
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的生产方法将N-膦酰基甲基亚氨基二乙酸在含Mn、Fe、Co、Cu或Ni的炭催化剂存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本发明通过催化剂及氧化剂控制氧
期刊
近年来,学习者自主成了国内语言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最近六年(1998---2003),国内学术刊物上刊载的有关大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文章明显增多,但作过实证研究的文章很少,
本文以乔治·爱略特的《亚当·比德》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范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进行渗入的过程。意识形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入文本:渗入语言的意义形成过程,对文本素材
在对待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问题上,美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对进入其视域的异国形象有刻板化的传统。本文从社会同一性理论和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当代美国电影中华人刻板形象进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影视翻译主要有配音和字幕翻译两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字幕翻译因其省时省钱的特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字幕翻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以一个敏锐艺术家的广泛视野,时刻关注着时代和社会,力求用新的艺术形式反映新的现实。 在康
本文试图创建一个批评框架,基于此“异史氏曰”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译本中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得到有效的论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讨论译者主体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