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居住服务,同时也因其消耗大量的建筑物质以及相应的能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物质代谢角度研究建筑存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有助于探寻解决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各种城市问题的途径。本文聚焦中国省级尺度的建筑存量与流量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和能源消耗影响,是对现有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区域尺度应用研究的有力补充。研究结果不仅对中国未来建筑存量的走势进行预测,还能分析区域差异,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通过构建人口队列模型(The Cohort Component Method)与物质流分析模型(Material Flow Analys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动态模拟2010-2050年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并预测其未来建筑存量及流量的演变特征,并评价其对建筑材料物质和能源消耗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实证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发展政策对未来人口、建筑存量以及环境影响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总建筑存量东部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东部呈现缓慢增加再下降的趋势,拐点出现在2030年前后,而中部和西部则呈平缓增长趋势,没有明显的拐点,且西部较东部增长明显。东部城镇住宅建筑存量高于乡村建筑存量,而中部和西部乡村的建筑存量大多高于城镇建筑存量。未来西南、西北和东北区域的大部分省的人口将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进一步增加,由此带动建筑需求量持续增加。(2)住宅建筑的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在2035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中铁、木材、砖、砂砾石、水泥和玻璃六种物质分别为160、64、774、4088、1718、16百万吨,总共转化为标准煤能源消耗为355百万吨,均大于非住宅建筑,且城镇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非住宅建筑产生的环境影响将在未来持续增大,东中西地区的拐点出现在2030-2040年,东部达到拐点的时间普遍要略早于中部和西部,西部有的省份并未出现明显的拐点,且一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并且城镇的变化趋势较乡村明显。(3)城镇化水平与建筑存量增长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未来城市化进程推进,建筑存量将不断扩大,但如何盘活建筑存量,促进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仍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低增长时代,包括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应认清形势,以选择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