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会计的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这就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会计目标的变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断被应用于会计准则。美国和欧洲会计准则均已大量全面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是否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何引入,在实践中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厘清了公允价值的历史脉络,发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一直处于不断竞争的过程中,谁能取得上风的根结在于谁更能适应当时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为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和制度文化因素引入公允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接着在借鉴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理论成果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决策有用观和契约观下的公允价值会计。并以此作为实证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实证研究方面引入Ohlson模型,对2006-2011年中国资本市场5年数据应用修正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新会计准则应用后较旧会计准则有较高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损益科目与股票价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敏感程度并不大于剔除公允价值损益的每股收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样本检验发现,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偏向于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且国有企业的价值相关性更高。从而证实了不同所有形式下的契约关系对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效果的影响。在总结以上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快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引入国际会计准则,要考虑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文化环境。并提出审慎的研究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可能和效果;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和金融环境;加快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尽快出台与公允价值会计相适应审计和税法准则四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