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冷涡是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引发的暴雨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61-2010年东北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同期东北冷涡日历表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研究东北冷涡暴雨的气候学特征,与大气环流系统的关系,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对降水的贡献,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冷涡暴雨多发生于夏季,尤以7月份最多,占冷涡暴雨总日数的42.2%;其年际变化呈不明显地上升趋势,2004~2005年间冷涡暴雨日数发生由多变少的突变。冷涡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存在18a周期和较强的3-5a显著的小尺度变化周期。冷涡暴雨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东南部,其中辽河与鸭绿江流域是冷涡暴雨多发区。2、东北冷涡暴雨期,盂加拉湾—中国南海,中国东部和黄、渤海至30°N附近西太平洋海域的经、纬向水汽通量值较正常年明显偏高。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水汽汇集区。冷涡暴雨多发生于冷涡活动中心的东南和西南侧。冷涡暴雨日数与西太平洋副高,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活动呈显著正相关,与偏北季风面积和西风系统的活动呈显著负相关。3、东北地区冷涡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有四个区域:(1)欧亚大陆,尤其是贝加尔湖附近;(2)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渤海及西太平洋海域,统称为西太平洋及相邻海域;(3)印度洋、孟加拉湾至中国南海,统称为孟加拉湾—南海海域;(4)东北地区。其中欧亚大陆主要输送高空(1500m以上)干冷气团,而热带及副热带海域则输送低空(1500m以下)暖湿气团。西太平洋海域(包括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渤海及中国东海)对冷涡暴雨的水汽贡献率达39.8%;其次是孟加拉湾—南海海域,水汽贡献率达32.1%;欧亚大陆的水汽贡献率为20.9%;东北地区的水汽贡献率最小,为7.2%。对水汽源地的水汽贡献率与环流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发现水汽源地与环流指数的回归方程均通过的显著性检验。其中欧亚大陆的水汽贡献率与偏北季风面积指数和西风指数的相关性显著,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