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南节度正式成立于开元五年(717)。从开元十三年起,剑南节度使长期兼带采访使,掌握了管内军事、民政等大权,是唐王朝境内最早出现军政一体化的地区。安史之乱后,剑南地区兵乱不断,为防止新的乱源出现,唐王朝在上元二年(761)二月第一次将剑南分为西川、东川。广德二年(764),唐廷又将西川、东川合为一道。郭英乂在严武卒后继任剑南节度使,后崔旰起兵杀郭英乂,拥兵据位,唐廷再次以分裂剑南的方式应对。永泰二年(766),唐中央委任杜鸿渐为西川节度使,标志西川镇正式设立。西川镇设立后,出于加强边境的防卫、安抚盟友等目的,曾被裂地设置新镇,刘辟之乱后,一些州还被划归东川。但到唐末,重要的州仍留在管内,保持了政区的完整性。西川所管州的人口一直在剑南道中占重要部分,在唐末达到一百万户。在军事上,西川兵力长期保持在三万至五万人间,唐末高达十万人以上。西川的兵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从本地招募军人;客军入援后留镇。其中客军入援对西川影响巨大。西川镇继承了剑南道的主体部分,继续受到唐王朝重视,唐廷对西川节度使的选任相当重视,注意考虑备选人是否有任职西川或在西川生活的经历。唐廷对西川的重视还表现在西川使府僚佐设置上,会昌五年前,西川设有僚佐十二员,经会昌五年的调整后仍有八员,前后均居诸镇之冠。唐王朝对西川也有防范、控制的一面,如西川管内诸州防御设施长期不完善;用“蜀兵脆弱”的舆论打压西川本土招募士兵,为北军入川寻得借口,而北军入川正是朝廷控制西川的重要方式。这种控制还表现在西川节度使多用文臣,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中央恭顺,在调动上也听从中央安排。唐廷经常利用周边藩镇牵制西川,与西川关系最密切的藩镇是东川和山南西道,两镇控制西川对外联系的交通要道,驻扎重兵,形成对西川的牵制。在西川遭遇南诏、吐蕃进攻时,周边藩镇也充当援助者的角色。西川亦有反抗朝廷控制,谋求扩张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提出求领三川的要求。韦皋最早提出这一要求,此后刘辟、陈敬瑄谋求三川,引起与朝廷、邻镇的冲突,归于失败。王建夺取西川后,逐步统一三川,最终脱离唐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