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菱鲆作为欧洲市场上一种名贵鱼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自1992年引入我国以来,其养殖业在我国北方沿海迅速兴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河北省内,大菱鲆的养殖主要集中于秦皇岛等地,沧州及唐山等地区尚有大量适宜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建设的荒滩盐碱地有待开发,因此,相对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生态不断恶化,种质退化、管理混乱、病害频发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细菌性疾病,成为限制大菱鲆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根据我们对河北省内及邻近地区沿海的六家大菱鲆养殖场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白便病在我省内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已成为最常见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尤其在每年的6月~10月。该病极具传染性,且死亡率非常高,如果控制不力,日死亡率可达0.5%~1.0%,累积死亡率可达30%以上。为保证大菱鲆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白便病的早期诊断并制定该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对典型的白便病进行病原分离及致病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我省大菱鲆白便病流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本次研究系统描述了其流行特征、发病症状及危害程度;通过对来自不同的养殖场的各时期大菱鲆典型患病鱼进行病原分析及细菌分离,共得到8株纯化菌落,用注射的方法对健康大菱鲆进行人工回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其中优势度最高的一株菌落可引起健康大菱鲆出现与自然养殖状态下患白便病的大菱鲆完全相同的症状,并再次分离得到大量该菌,从而证实该菌为我省内大菱鲆白便病的病原菌,同时证实高浓度该菌对大菱鲆具有明显的致病致死作用;另外经梯度浓度回感试验结果计算得出:一周内,该菌对体重(7.5±2)g的大菱鲆半致死浓度LD50=3.91×105cfu/ml;对牙鲆的致病性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一定浓度该菌也能引起牙鲆患白便病并致死;运用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出的该病原细菌进行鉴定,得出该菌为一株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患病的大菱鲆肝脏、肾脏、鳃等组织进行病理学研究发现:患病鱼肠道组织具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作用器官,此外该迟钝爱德华氏菌还可感染大菱鲆的多种内脏组织器官,产生溶血等病理变化,结合病原菌的检出结果可证实,该菌对大菱鲆的感染是全身性的。药敏试验结果得出五倍子等中草药对该株迟钝爱德华氏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其MIC、MBC值分别为12.5mg/ml,25mg/ml;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类药物效果较好,其MIC、MBC值分别为0.125μg/ml,0.25μg/ml,另外该菌对其他多数抗生素类药物如美洛培南等也有较强的敏感性,生产实践也能够证实一系列抗生素药物对大菱鲆白便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根据大量的体外抑菌试验及生产实践研究结果,在敏感药物筛选的基础上我们还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药物配方,同时总结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证实该成果对于大菱鲆白便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产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