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评估重力波活动对夜光云亮度的影响,对判断夜光云短期及长期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本文从AIM卫星搭载的CIPS云图数据中提取了2008-2009年南北半球共6664个小尺度重力波(波长10~150km)个例,通过对重力波区域与背景云层反照率变化值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重力波引起云层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波引起的反照率变化以正值为主,最大平均值4.48×10-6sr-1出现在南半球降交轨道上。反照率的变化值与IWC的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重力波引起的反照率变化值呈现出很强的纬度和时间依赖性,且几乎均为正值。反照率变化值在中期阶段(冬/夏至日之后的50天)的高纬地区(>70°)更大,但在中期以外始末阶段的低纬地区 (<70°)逐渐变小,甚至开始出现负值。随着背景云层的增强,反照率平均值呈线性增大,小尺度重力波能够引起背景云层反照率约14.6~28.8%的变化量。当重力波引起的反照率周期性变化的振幅逐渐增大时,反照率变化值也线性增大,变化率在0.909~1.194之间。南半球的变化率整体比北半球稍小,这与背景大气条件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2013年8月23日晚,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MARMOT激光雷达(Middle Atmosphere Remote Mobile Observatory in Tibet)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拉萨,29.600°N, 91.00°E)观测到夜光云。这是国内首次利用激光雷达对夜光云进行观测研究。本文对MARMOT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系统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夜光云信号进行了论证研究。在30°左右的纬度区域内出现夜光云与拉萨处于青藏高原地区有关,该地区存在大量的CH4和CO2等温室气体,同时青藏高原地区大量的高峰使该地区易产生重力波,对夜光云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利用532nm波长的回波信号,进行温度反演,发现在90km区域的温度为150k左右,同时利用MLS水汽数据发现在80km附近水汽含量为6ppmv,在夜光云出现的区域过饱和比均大于1,大气处于过饱和状态。夜光云在北京时间8月24日00:48被观测到,持续时间为12分钟。对该夜光云的一些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77-82km左右的区域内瑞利后向散射比R值均大于1,甚至超过了3,夜光云的峰值高度为79.37km,质心高度为76.54km,夜光云云厚为3.50km,体积后向散射系数6.23×10-11m-1s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