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长之的新诗批评与新诗写作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于李长之的新诗批评及其新诗写作,以李长之的新诗批评文章及新诗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勾勒出李长之新诗批评的基本框架、基本维度和基本观点,并以李长之的批评理论为参照,考察其新诗理论与新诗写作之间存在的契合与偏离,从而还原一个与其整个批评活动相适应的相对完整自足的诗学体系,以便对其新诗活动作出准确的定位与评价。在抒情被放逐的年代里,李长之作为一个批评家,他以自身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背景为支撑,构建起“以情为本”的新诗批评理论,其新诗批评也呈现出“以人论诗”、情理兼容的特色。在新诗写作方面,李长之努力忠实于自身的新诗批评原则,在艺术上自觉吸取各派的优长,尽管他的新诗写作成果与其诗学理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但是他对新诗发展的想象和设计仍然具有一种现代诗歌的前瞻性视野,他所构建的新诗理想范型也是极具超越性和普适性的。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情为本”--李长之新诗批评,以李长之对新诗本质的探讨为切入点,着重梳理李长之“以情为本”的新诗批评理论。由于李长之对新诗情感本质的认同,因而与情感相联系的“诗人的人格”也成为李长之批评的关键词,他的新诗批评也呈现出以人论诗、以诗论人、情理兼容的批评特色;第二部分情感与智慧的变奏--李长之新诗写作,以李长之的诗歌文本分析为基础,探索李长之诗歌中的精神情感世界,并指出李长之学者之诗的特点,以及在艺术上对各派的吸收和借鉴;第三部分在学者与诗人之间----诗论与诗作的龃龉,从李长之零散的新诗批评观中梳理出其核心的观点,探索李长之所试图构建的新诗理想范型,并以其诗论关照其诗歌,指出李长之新诗写作与其新诗理想之间所存在的契合与偏离。
其他文献
鲁迅一直存在着创作言说的困境,但是为了更好地对现实生存进行把握和言说,他总是不断地尝试不同文体的创作和从不同的领域选取题材来进行创作言说困境的突围。本文将《故事新编
朱熹,宋代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文学教育方面也自成体系,有有意识的,也有无心插柳的。他多数的文学教育思想是通过自己的一些文论观来暗示的。本文前言部
“梅村体”专指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叙事诗,不拘五言、七言。从这种文体的抒情特征入手,可以发掘和体会出“梅村体”在叙事与抒情(“赋”的笔法与“兴”的笔法)之间所产生
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名镇,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耦合关系.以钧瓷古镇禹州市神垕镇为例,基于古镇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钧瓷产业,钧瓷的烧造材料、烧造方式
阿多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建构上有独特贡献,被誉为“仅次于卢卡奇的当代美学大师”。阿多诺自
本文是对鲁迅晚年文章《门外文谈》(1934)的一次重新解读。基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和1930年代的“大众语文论战”,鲁迅对于文字、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本文认为,《门外文谈》的实质是
动词性AA重叠包括动词完全重叠和动词短语完全重叠。岭底话动词性AA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持续,分为表动作持续和表状态持续两类。   表动作持续的岭底话动词性AA重叠的
党的建设的制度化,就是通过完整的制度体系和科学适用的制度内容,保障党的建设的稳定性、长期性,保证党章的贯彻落实。首先,党章的贯彻执行需要载体的具体化。党章是根本制度
对话在本质和形式上都包含人际关系,它作为观念世界关系建构的话语方式功能是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关系是由风俗习惯、文化身份、社会制度和情势环境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