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通过生物学科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中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发育的特殊阶段,亦是人一生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良好饮食习惯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率增加等问题仍然存在。偏食、挑食、过分节食等不良饮食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高中生面临严重的升学压力,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自主学习食品知识的机会十分匮乏。因此,在高中学校单独开设一门食品相关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应该把这些内容的学习穿插于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生物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使其能够承担起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的重任,生物学教材中涉及了众多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生物教师可以借此在课堂上适当拓展一些食品知识。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的探究:首先,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了国内外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研究背景,探讨研究目的与意义、方法与内容。其次,选取实习学校的部分学生为对象开展KAP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的食品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普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态度不够端正等。第三,通过分析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归纳其中出现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相关内容,分析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教育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最后,在高中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成绩分析、量表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数据表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有所增加,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有一定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其重要性,饮食习惯也在逐渐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教学中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是可行的并且能够取得一些效果。由于本文研究层次和水平存在局限性,教学实践时间较短、样本较小,而且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促进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