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对废水中Cd2+的吸附特性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a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已经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研究以Cd2+废水为研究对象,以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生物质为原料,采用硝酸以及氢氧化钠对其化学改性,获得对Cd2+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生物吸附剂材料。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吸附剂的加入量、pH、初始Cd2+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其应用于处理实际电镀废水的效果进行了初探。在此基础上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定其活性官能团,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热力学吸附参数探讨其对Cd2+的吸附机理,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废水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单因素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加入量、pH、初始Cd2+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显著地影响Cd2+的吸附效果(P<0.05)。吸附剂投加量为1.0 g时,吸附达到饱和;初始pH<2.0时,吸附量很小,在2.0<pH<5.0时,吸附量迅速上升,pH在5.0-8.0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量变化不明显;Cd2+去除率随其初始浓度增加而下降;吸附平衡在240 min内实现;提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2)在各种因素下,吸附材料对Cd2+的吸附量均表现为:氢氧化钠改性紫茎泽兰>硝酸改性紫茎泽兰>原始紫茎泽兰,这表明化学改性显著提升了紫茎泽兰对Cd2+的吸附能力且碱改性的效果优于酸改性。(3)原始以及改性后紫茎泽兰对Cd2+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均R2大于0.999,其拟合得到的理论吸附量与试验所得的平均吸附量基本吻合。这表明紫茎泽兰生物质对Cd2+的吸附类型包含化学吸附。(4)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对Cd2+在298K、308K和318K下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发现紫茎泽兰和改性紫茎泽兰对Cd2+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8)。这表明紫茎泽兰生物质对Cd2+的吸附发生了多分子层吸附,且吸附过程是容易进行的(0<1/n<1.0)。且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其对Cd2+的吸附反应是一个吸热的过程且发生是自发进行的,升高温度有利于Cd2+的吸附。(5)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前后紫茎泽兰生物质没有新增的峰出现,但部分峰值有所加强。对比其红外光谱图可知,羧基、羟基和氨基对Cd2+的络合作用是紫茎泽兰生物质吸附Cd2+的机理之一。(6)将紫茎泽兰生物质应用于实际电镀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其对废水中Pb2+、Cd2+和Zn2+的去除效果较好,处理后,各重金属离子均符合相关标准。紫茎泽兰生物质经过简单的改性后对Cd2+具有优良吸附效果;且改性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改性提高了其对Cd2+的吸附量。本研究为紫茎泽兰生物质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为紫茎泽兰等入侵生物“变废为宝”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其他文献
作为新兴网络经济,互联网与金融高度融合创新出各种金融理财产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金融投资理财意识增强,线上与线下的理财机构也逐步趋于成熟。结合数据,笔者
目的 观察不同钾离子浓度透析液对诱导期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初次接受前三次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含钾浓度为2.0 mmol/L的透析
想来湘江边看看是多年的心愿了。从得知发生在湘江边的那场大战开始,就一直存了这个心愿。不到实地来亲眼看看,只凭想象似乎永远无法还原当时的情景。因此,当接到龙岩、三明市委在湘江边举行无字碑揭幕仪式邀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年长征的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之后,在湘江边遇到了长征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斗。蒋介石决心将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率40万大军围追堵截,自
地下室底板的厚度要求较大,且也刚度和强度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底板开裂是常见的质量通病。本文主要分析了地下室底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对裂缝的质量控制措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的重视。国家、地方通过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不仅为环境保护筹集了经费,保护了生态环
背景:研究发现,自噬可通过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Wnt/β-连环蛋白途径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来调控2型糖尿病骨代谢。目的:分析
税收筹划是目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在一般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当中,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对促进企业资金利用率的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