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家产业振兴和教育的不断提升,大众艺术审美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的“工匠精神”很快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在这个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相对的冲击,但人类所体现出的那种敬业、高度负责、专注的工匠精神已俨然成为人们对于品质化生产的一种追求与理念,传统手工艺纪录片重点展示了匠人对精湛技艺、艺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产业振兴和教育的不断提升,大众艺术审美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的“工匠精神”很快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在这个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相对的冲击,但人类所体现出的那种敬业、高度负责、专注的工匠精神已俨然成为人们对于品质化生产的一种追求与理念,传统手工艺纪录片重点展示了匠人对精湛技艺、艺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体现出工匠对工作执着追求、诚信敬业以及默默坚守的态度。如何将这些富有厚重历史的精美艺术作品和传统技艺流传下去,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影像镜头画面、视听语言,并通过故事化的表现与叙事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将匠人现存的生活状态和真实处境复现于观众视野,在此基础上向大众传达工匠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传播速度和扩大传播范围,还可以唤起大众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当今社会物质产品接连不断的被生产出,几乎占据了人类大多数的生活。当人们正在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快感与满足时,却发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变得空洞起来,当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于这个被开发的新时代社会时,却发现连同我们的手脚变得越来越笨,内心也越来越焦虑与浮躁。昔日生活的“文化养分”逐渐消失,社会被笼罩上了文化、人情味缺失的氛围,基于此,人类又重新选择回归传统手工艺中来,寻找生活带给人类的那份动力与源泉。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集技术与情感融合的产物,已经不是单单的将手工艺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工艺品,而是充满了人间温暖与感性的内容,因此,始终基于文化和自然社会基础之上,并将人类、精神与物质,技艺与文化等全部融为一体,并通过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建构出一个包含丰富情感与文化底蕴为一体的空间,并以之成为大众精神与理想生活的心灵寄托。笔者希望通过纪录片拍摄,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工匠精神,将隐逸在时代洪流传统手工艺中的匠人精神重新彰显出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出对“振兴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政策,意味着传统手工艺迎来了时代的复兴。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作为体现工匠精神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观众受欢迎的传播形式、平民化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民间普通手工艺人的故事,这样以小见大的方式使其达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文化价值的构建正是契合了当今时代纪录片的主题,笔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和理念去探索纪录片新的创作模式和发展路径,将人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和工匠精神,重新诠释工匠精神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论文在结合笔者毕业作品《指尖灵动面塑人生》基础上,以“面塑匠人”冯云彬为拍摄对象,对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表达展开了深度剖析,论文一共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对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概论、包括传统手工艺的概念界定、发展现状以及工匠精神的基本含义和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对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论述,具体从文化传承中的地域性和专注性两方面,第三部分是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叙事策略,从故事化表达、平民化视角和匠人内心情感的三方面并结合一些经典案例《指尖上的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及《寻找手艺》和自己的毕业作品展开了具体的论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传统手工艺纪录片中工匠精神的视听呈现进行阐述,主要从视觉审美和视听语言两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第五部分主要从传统手工艺纪录片对工匠精神价值的展现进行了具体阐述。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激荡转型期,叙事中的空间形态不止停留在时间层面,在空间性上的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范围。叙事空间所具有的多重特质,导致纪录片中的空间构建也必然出现了多种角度。第一人称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这种显著特征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类型。这种表达方式改变了单向输出的大众传播模式,个人和主流媒体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可能。同时,网络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新的媒介环境,更多非职业创作人员主动记录日常生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互联网传播向交互形态发展,由此推动新型劳工群体的诞生:五毛“水军”、网络主播、互联网公司员工和活跃在各大电子购物平台上的卖家等。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用户日益劳工化,用户不再单纯地接收信息,也在按照自己的喜好生产“我的日报”;用户生产内容俨然已成为主流,身份也逐渐向“产消合一者”进行转变,成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中坚力量。通过梳理发现,数字劳工的出现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技术工具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及学校逐渐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既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又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落实到各个学科中至关重要。教学中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为
时至今日,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着转变,手机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竖视频在移动传播大背景下发展愈加兴盛。在视频制作方面,竖视频丰富了传统影像的表现手法,作为影视创作新模式,竖屏打破了传统影视作品拍摄剪辑叙事上的共性规律,起到创新创作理念,拓宽创作路径的作用。在用户需求方面,竖视频以展现个体居多,内容善于传播思想、表现情感,加强老百姓话语表达的权力和被社会关注的可能性,竖屏模式为社会群体打开了创作的新窗
“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是近年来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前者主要表现为过度投入、深陷竞争机制、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等,后者则表现为积极性低、顺从姿态、低欲望生活等。从本质来看,无论“内卷”还是“躺平”,都反映出青年迷茫、焦虑、失落、矛盾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构建下形成。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关切青年的现实需求,优化青年发展条件;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培
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拓展了自我呈现的表达空间,活跃在屏幕中的用户更容易被注意继而进入他人的生活场域。视频化生存不仅意味着人们开始以视频为符号进行存在与互动,也意味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媒介化转向。(1)Vlog起源于国外Youtube网站,是一种用户记录生活和分享经验感受的视频博客日记,自2018年顺应短视频发展的潮流进行符合大众审美品味的“视觉文化”生产,优化用户的“视觉消费”体验,并塑造了新的“
互联网时代下,智能移动设备、新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发展推动媒介生态和内容传播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着各类视听作品的创作、宣发等各个环节的运作。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上也呈现出一些变革。同时,互联网的影响也深入到社会层面,加速社会转型,新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丰富了题材。承担着关照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平凡等社会责任的社会人文纪录片亦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之下,呈现出创作上的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社交媒体快速生长,也催生了移动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形式。基于社交关系和智能推荐,生产主体众多、数量庞大的移动短视频日益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符号学、叙事学与传播学领域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实际案例、创作实践和问卷调查研究移动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建构机制,以期为城市形象类短视频生产提供借鉴。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移动短视频与城市形象建构;二、移动短视频的城市形象建
改革开放激发的经济活力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快速获得现代性特征,却失去了我国城市本该有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格,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矛盾。此外,人口快速集中带来的城市拥挤,城市交通紧张、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了城市宜居性被质疑。伴随着开放程度加深,国内学界业界都愈发意识到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形象议题在社会各界铺展开来。本研究以央视制作的系列城市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样本,分别对五集纪录片《郑州
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诗意理念早已融入华夏血脉之中并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审美情趣。随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回归,诗意理念更是以显性状态呈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之中。恰逢此时,新时代的使命与历史责任要求文艺创作者肩负起观照现实、增强文化自信的责任。“人”作为纪录片的创造者与传播对象,从影像技术出现那一刻起便是影像表现的重要内容,将诗意化的呈现方式融入人物纪录片创作理念,不仅为浮华世风带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