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比例和形态的改变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意义,为临床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排查血液病提供方法和途径。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小儿181例为研究组,另外选取49例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小儿为对照组。首先,对小儿进行静脉血的采样,用EDTA-K2(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采集0.5ml,交由外周血细胞检查专业人员进行推片,并行标准瑞-姬氏染色,然后以标准规程操作镜检观察,由专业人员进行复审。其次,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对其进行病例分组,第一组为细菌感染组;第二组为病毒感染组;第三组为支原体感染组;另外选取49例体检的正常小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余三组具有病例确诊,为观察组。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白细胞数升高,病毒感染组白细胞数降低,支原体感染组白细胞数基本正常。不同组别之间白细胞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比例大多升高,病毒感染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大多降低。不同组别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的杆状核比例均大于5%,大多在5%-25%,部分大于25%;病毒感染组杆状核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基本一致,大多<5%;支原体感染组杆状核比例大多<5%,少部分在5%-10%。不同组别之间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比例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淋巴细胞比例多减少,病毒感染组淋巴细胞比例多升高,支原体感染组淋巴细胞不升高。不同组别之间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细菌感染组单核细胞一般正常;病毒感染组单核细胞少部分升高,大多数正常或者减低;支原体感染组大部分单核细胞增高。不同组别之间单核细胞比例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7.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异型淋巴细胞大多小于2%,基本在正常范围内;病毒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大多在2%-10%,也可大于10%,个别小于2%,不同组别之间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8.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健康对照组中性粒细胞胞浆几乎不存在空泡变性,细菌感染组大部分出现空泡变性,极少部分不出现该现象,不同组别之间中性粒细胞胞浆空泡变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细菌感染组大多数有中毒颗粒,少数没有;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几乎没有中毒颗粒,不同组别之间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毒颗粒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涂片检测能够直观的反映细胞的真实形态,不仅能够观察到每种白细胞比例的变化,而且能够观察到每种细胞形态和宏观结构的改变。细菌感染性疾病常引起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中性粒细胞胞浆往往出现毒性改变(空泡变性、中毒颗粒),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会出现核左移现象。病毒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不升高,常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单核细胞比例可升高,也可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正常,异型淋巴细胞多在2%-10%变动,当有EB病毒感染时比例往往超过10%。支原体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大多升高,单核细胞大多升高。与此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过程中,也可辅助临床排除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内生细菌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