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饮品”是云贵高原东南缘“新月形”地带多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事项。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以往对油茶饮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油茶饮品为媒介,对单一民族文化展开全方位的探讨;二是对食物的获取、生产和消费进行解析,探寻油茶饮食文化的起源、礼俗和流变;三是探讨油茶饮品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不同民族间油茶饮品的加工进行比较分析。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并未对各民族油茶饮品烹制方法等要素为何会趋同而展开深入的探讨,即对油茶饮品并非单一民族的文化专利做出解释;亦未对油茶饮品形成的特殊历史过程,以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在油茶饮品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试图梳理其空间分布特点,探明其在云贵高原东南缘低山丘陵区跨文化分布的原因。论文以侗族油茶饮品的饮食习俗作为主要线索,选择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作为主要田野点对上述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这是因为,当地侗族乡民一日三餐吃油茶,年岁节气吃油茶,人际往来吃油茶,油茶饮品在当地都被看作是“珍宝”,且有非常浓郁的油茶饮食习俗,符合研究中对油茶饮品所作的界定。通过民族学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论文对龙额乡油茶饮品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油茶饮品作为特定区域中的日常饮食,透露了传统社区中生产的琐碎,传递了社区成员间的社会关系。同时,油茶饮品的餐饮序列和配置等体现了游耕文化的残留。另外其丰富的食材构成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关联;另一方面,临近龙额乡的广西和湖南等多地的苗、瑶、壮、土家、仫佬等民族也有相似的油茶饮品饮食习俗,在云贵高原东南缘的“新月形”地带形成了跨民族、跨文化的油茶饮品文化圈。论文认为,在油茶饮品的这种跨民族、跨文化的共享现象中,相关民族都经历了从游耕社会到固定农耕过渡的基本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游耕文化在油茶饮品中的残留,本研究梳理了中国古代的游耕文化在南方山地发展的过程,认为在传统社区中,相关民族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由于受到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向固定农耕并不彻底。同时,云贵高原东南缘地处常绿阔叶林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凸显,可供食物的资源极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特点。因此,油茶饮品可以看作是特殊历史过程中,相关民族应对相似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形成了跨文化的共享现象。从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侗族油茶饮品的民族志描述,分析其文化生态结构,以期通过个案的研究展现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密切互动,说明油茶饮品是相关民族对其所处自然与生态环境具有能动适应性、创造性的文化事实,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资源利用之间的良性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