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哮喘)作为一种变态反应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仍然是全球各国家最主要的医疗负担之一。哮喘治疗的目标是用最低剂量的药物达到或维持长期控制。哮喘常用药物原则上分为长期控制药物和快速缓解药物,长期控制药物又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因具有良好的药物依从性及相对于糖皮质激素更高的安全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6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已将其作为儿童轻度持续哮喘长期控制治疗的单药之一。但长期随访发现,孟鲁司特在哮喘儿童中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患儿个体特征、体重质量指数、吸烟环境暴露及遗传变异等。利用简单、特异性的检测指标早期发现治疗过程中不同个体对药物疗效的差异性,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NO)检测是目前研究较多,技术较成熟的一项气道炎症的敏感指标,具有无创、简单、可重复性好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FENO定期检测在哮喘儿童孟鲁司特疗效评价中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FENO在孟鲁司特疗效评价中的价值,为哮喘儿童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指征。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5-14岁哮喘儿童40例。哮喘控制水平分级为哮喘部分控制或未控制,且就诊一月内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就诊2周内未用过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就诊3月内未用过抗组胺药物。给予入组患儿孟鲁司特常规治疗(即5岁患儿孟鲁司特4mg,6-14岁患儿孟鲁司特5mg,睡前1次)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及治疗后12周检测入组儿童FENO,测定晨起呼气峰流速(PEF)并计算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记录哮喘控制评分(C-ACT评分)。根据孟鲁司特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患儿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变化,对入组患儿进行疗效分组。经孟鲁司特治疗12周时,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达控制水平者,命名为显效组;经孟鲁司特治疗12周时,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达部分控制或未控制水平,考虑仍需应用激素或其他哮喘药物者,命名为无效组。对不同分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初步入选哮喘儿童40例,失访9例,最后31例完成为期12周的研究。研究结束后,依据孟鲁司特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显效组患儿21人,无效组患儿10人。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起始PEF%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哮喘年限、病情分级、起始C-ACT评分、起始FENO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显效组患儿起始FENO为9.929±7.686ppb,位于FENO5-19ppb正常范围。经孟鲁司特治疗后,6次测量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350>0.05)。无效组患儿治疗前起始FENO为32.520±22.699ppb,位于FENO>20ppb偏高范围内。经孟鲁司特治疗后,6次测量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344>0.05)。显效组与无效组患儿经孟鲁司特治疗后PEF%得到明显提高,6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孟鲁司特治疗后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显效组患儿经孟鲁司特治疗后C-ACT评分持续提高,至治疗12周时,C-ACT评分提示哮喘病情基本趋于控制水平。无效组患儿经孟鲁司特治疗后,C-ACT评分也得到明显提高,治疗12周时,C-ACT评分提示哮喘病情仍处于部分控制水平。3.显效组与无效组患儿孟鲁司特治疗12周期间,FENO与PEF%、FENO与C-ACT评分、PEF%与C-ACT评分之间不具有稳定的相关性。结论1.患儿哮喘年限、病情分级、起始C-ACT评分及起始FENO水平可能为孟鲁司特疗效的影响因素,哮喘病程越短、病情越轻、起始FENO水平越低,孟鲁司特的治疗效果越好。2.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在监测孟鲁司特疗效方面的价值有限,有待于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