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兼种传的病害,大丽轮枝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由于大丽轮枝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能够侵染马铃薯和向日葵,并对马铃薯和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对采集于不同地点的马铃薯和向日葵的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营养亲和型、生理小种、交配型、致病力分化及IGS位点聚类研究,得到如下的结果:1.利用国际通用的大丽轮枝菌不同亲合组的标准菌株对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进行营养亲和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被划分为3个营养亲和群,即VCG2B、VCG4B和VCG4A,其中共11份菌株鉴定为VCG2B型,占比为37.9%;2份菌株鉴定为VCG4B,占比为6.9%;16份菌株鉴定为VCG4A型,占比为55.2%。供试的29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中也划分为3个和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相同的亲和群,其中10份菌株为VCG2B型,占比为34.5%;12份菌株为VCG4B型,占比为41.4%;共有7份菌株鉴定为VCG4A型,占比为24.1%。2.利用国际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小种1(race1)和生理小种2(race2)的通用引物对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均为单一生理小种,即2(race2)号生理小种。3.利用国际大丽轮枝菌交配型MAT1-1-1和MAT1-2-1的通用引物对供试的马铃薯和向日葵黄萎病菌进行交配型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菌株为单一交配型MAT1-2-1;而供试的向日葵大丽轮枝菌存在两种交配型,其中23株为MAT1-1-1交配型;6株为MAT1-2-1交配型。4.通过构建基于IGS序列的马铃薯及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的系统发育树,发现供试的58份大丽轮枝菌菌株被划分为四大聚类群(groups),Group I全部为马铃薯大丽轮枝菌,采集地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地区,且VCG型多样;Group II包含了6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菌株及1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BC7-3。其中,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的采集地集中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黑龙江、吉林东北地区,且均为弱致病力菌株,而唯一的一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采集于吉林省白城市。Group III包含了采集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北、内蒙古5省(自治区)的21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Group IV包含了2个子群,第一子群包含了2株采集于新疆及1株采集于辽宁的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第二子群包含了采集于宁夏固原地区的4株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菌株,且菌株均为VCG2B交配型。其他寄主来源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被划分在另一聚类群中,而群外的马铃薯的黑白轮枝菌也被单独聚为一类。5.利用灌根法对马铃薯及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大丽轮枝菌均能侵染接种寄主。其中供试的29株马铃薯大丽轮枝菌中,采集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平地泉镇的菌株NCP-1致病力最强,病情指数为83.33,而采集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的菌株NWD-2致病力表现最弱,病情指数为10.85;供试的向日葵菌株中,采自于宁夏固原的菌株GYC4致病力表现最强,病情指数为47.64;采自于宁夏固原的菌株GYC1致病力表现最弱,病情指数仅为13.42。将供试菌株按不同VCG型对病情指数进行汇总后发现,同一寄主来源不同VCG型的致病力及不同寄主来源同一VCG型的致病力均存在一定差异,如马铃薯大丽轮枝菌中VCG4B的平均病情指数最高,为73.34,其次为VCG2B,平均病情指数为37.77,而VCG4A平均病情指数最低,为20.53;而向日葵大丽轮枝菌中VCG4A的平均病情指数最高,为42.64,其次为VCG4B,平均病情指数为31.46,而VCG2B平均病情指数最低,为18.47。6.马铃薯及向日葵大丽轮枝菌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来源于马铃薯的大丽轮枝菌在不同抗性水平的向日葵品种上呈现出高于其寄主的致病力;而向日葵来源的大丽轮枝菌在其分离寄主上的致病力显著的高于在不同抗性水平的马铃薯品种上的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