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连续10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终于在2008年12月16日将其降至0-0.25%,从此,美国步入“零利率时代”。尽管名义短期利率极低,但长期实际利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10年期的Baa级债券利率在2008年10月中旬达到9.43%的高点,而且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也因他们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损严重日益加深,美国TED息差持续拉大。长期实际利率的高企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为美国经济的复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短期名义利率受零边界限制的情况下,美国动用了非传统货币政策,旨在降低长期实际利率和挽救金融机构。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非传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美联储此次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首先对非传统货币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将其分成三类:零利率承诺、量化宽松政策和信贷宽松政策。理论上,当以利率为核心的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流动性陷阱和通货紧缩预期,而陷入困境时,非传统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的承诺效应、信号效应和资产再平衡效应而重新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应。通过对比分析美联储资产负责表在非传统货币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本文找出了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特征。其中,量化宽松政策使美联储资产负责表规模迅速增大,基础货币的增多为银行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信贷宽松政策改变了美联储资产负责表的结构和内容,使得美联储的资产从以短期的低风险资产为主变成以长期的高风险资产为主,同时,新设的特殊资产负责项目,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政府担保企业提供了很多融资便利。由于美联储非传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降低美国的长期实际利率和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防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为检验其是否有效,本文构建了包括量化宽松政策、信贷宽松政策、长期实际利率和TED息差在内的四变量VAR模型,选取的数据是美联储于2008年12月中旬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到2011年6月末非传统货币政策结束这段时间的周数据,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来看,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量化宽松和信贷宽松在降低长期实际利率方面是有效的,其中,前者的长期效应更明显,后者的短期效应更明显,但两者对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的效果都不显著。这也同时表明了美联储可以运用货币政策来干预长期实际利率,但信用风险不是美联储可以控制的,其决定因素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市场信心的恢复。量化宽松政策具有时滞性,它主要是通过通货膨胀预期来降低长期实际利率,其影响是间接性的;而信贷宽松政的时滞性较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买长期资产的同时就能直接影响长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