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地区河流众多,给水运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但对当地居民的出行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因此,迫于民众出行的客观需要,加之清代江西地区造船技术的进步与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慈善氛围的浓厚,各地纷纷兴建起义渡,一种免费向民众提供渡河需求的渡运方式就此兴盛开来。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风俗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清代江西地区,各个府州县的义渡设置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南昌府作为省会城市,义渡数量最为可观,而瑞州府、南康府等地设置义渡的情况较为少见。义渡数量除了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同时在清代各个时段,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清前期,义渡兴修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到了清中期,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加之最高统治者的重视等原因,义渡逐渐兴盛起来;在道光咸丰时期,义渡的修建频率有所下降,而随之由于战争的影响,各地义渡遭到破坏,进入同治时期,又开始大量的兴修义渡。义渡作为一项公共工程,参与人数众多,不同社会阶层或是不同群体为此相互合作,但从不同参与群体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不同的参与动机。此外,义渡的兴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其经费是否充足成为关键。从其经费的来源渠道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拨款,一是募捐所得。相较之下,众人募捐的情况多于政府拨款。要想让义渡的运营能够长久的维持下去,还需进行有效地管理,其中主要是对渡产的管理,而渡田作为渡产的主要构成,又成为义渡管理的重中之重。与义渡共同构成水上慈善体系的救生船,是水上救济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是负责水上救生工作,往往与义渡船只相互配套使用。据目前学界研究,救生船产生于宋代,因其船身被涂为红色,故而又被世人称为救生红船或红船。救生红船相较于其他船只,在航行速度及抗风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由于救生红船的水上救生效果,因而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乾隆皇帝,命令各省在江河险要处设立救生船,通过官方的倡导,全国大多数地区都设置了救生船,但由于各省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各地的救生船在数量与样式上都存在差异。救生船的经费来源同样也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与民间筹集,但相对于义渡来说,救生船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官方,故而这也奠定了救生船大多带有官办性质的局面。救生船的兴起缘于其水上救生的功能,在实际运营中,救生船也较好地发挥了此项职能,并且还衍生出诸如捞浮、掩埋、护漕等多项职能。不过,尽管各地设置救生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红船水手为了获取更多的奖励,不惜虚报救获人数,或是与他人勾结,让人假意落水,从而骗取赏钱。从救生船的运行过程中暴露的种种弊端来看,也反映出水上救生事业在制度建设上尚且不够完善。创设义渡与救生红船既是一项水上慈善活动,同时也属于地方公共事务,因此涉及到地方社会的一些问题,在此类活动中,不同的群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此外,在这类政府与民众均参与其中的地方事务中,透过官方与民间彼此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