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稻驯化过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起源是考古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又以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争论最多。这些争论的实质为如何判别水稻遗存属性的探讨,即如何区分水稻遗存中的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驯化稻(Oryza sativa)。在20世纪,诸多学者就粳稻和籼稻的辨别进行过很多的尝试。进入21世纪,学者们的焦点转向野生稻和驯化稻的探讨,提出了多种判别方法;而且逐渐意识到水稻的驯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的细节尚不清楚,水稻的驯化与其他植物利用及其与社会形态演变的关系等的探讨亦很少。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清晰,且植物遗存丰富,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选择该地区的8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对其出土的水稻扇型植硅体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在华南等地采集了4个现代野生稻田和13个驯化稻田表土样,以作为对比样品。结合前人在稻米形态、水稻小穗轴、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研究方面的结果,我们对现代样品和考古样品中的水稻扇型植硅体对比分析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驯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山文化早期至河姆渡文化早期前段(10000-6500BP),水稻的驯化进程波动而缓慢;河姆渡文化早期后段-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6500-5600BP),水稻的驯化加快;良渚文化早期至广富林文化(5300-3900BP),水稻被完全驯化,整个过程历时约5000年。在这个过程中,各指标的演变并不同步。水稻扇型植硅体的长和宽、驯化型小穗轴的比例趋于稳定的时间为马家浜文化晚期,水稻扇型植硅体的形态系数趋于稳定的时间为崧泽文化早期,驯化型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大于等于9者)的比例趋于稳定的时间为良渚早期。因此,驯化型水稻扇型植硅体的比例是反映水稻驯化最敏感的指标。若判别某一群体是否为驯化水稻,需要综合多个指标。水稻驯化进程与水稻在植物性食谱的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马家浜文化晚期也是后者的转折点。马家浜文化晚期及其以前,水稻在植物性食谱中所占的比例低于野生植物,采集经济稳固;崧泽文化之后,水稻成为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稻作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完善,至良渚文化发展为多样化的种植体系。同已有的社会形态研究成果对比可知,水稻驯化、稻作农业的发生和发展是史前社会逐渐走向复杂化的主要动因之一,为良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经济支撑;但是良渚文化晚期及其以后,社会的发展已不再主要依赖稻作农业。
其他文献
作为社会根本制度之一的产权制度被逐渐纳入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视野。本文对我国教育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作了透视和梳理,以期通过问题的分析寻找教育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对策
在当今的器物学鉴定工作中,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物年代的分期断代和真伪鉴别上。但在古代书画鉴定工作中,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鉴定方法
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事业发展秉承中央博物院的传统与积淀,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期南京博物院乃至江苏省的考古事业应如何发展,南京博物
<正> 一九八七年六月,在安徽含山凌家灘的一座史前墓葬中,發現了一組玉龜、玉版。這組玉器的性質和圖紋極富於啟發性,因而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我自己是在該年下半年看到
考虑新产品和再制造品存在市场不确定需求和消费者支付意愿差异情况下,构建了废弃电子产品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政府奖惩机制决策模型。证明了目标函数存在最优解,给出了求解的
吉林省西部的天然草场是我国的优质草场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面积在不断减少,平均年递减4.5&#215;10^4hm^2,而且草场的退化程度逐渐加剧,重度退化草
长江上游璀灿的滇国青铜文化张增祺(一)战国至西汉时期,今滇地区域有一个曾强盛一时的滇王国。滇国之名源于滇池,而滇池得名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华阳国志·南中志·晋宁郡》云:“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为全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提供主食来源,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尽管水稻在中国农业历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口服给药因简便易操作、不直接损伤机体皮肤或粘膜、生产成本低、可用于长期给药等优点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然而,许多药物由于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和较低的渗透性等因素而难以
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骨基质含量丰富的非胶原蛋白,主要以羧化骨钙素及非羧化骨钙素2种形式存在于血循环中。近年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非羧化骨钙素可作为激素对能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