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在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的运用——以山西省为例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枫桥经验”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案,其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创新发展。50多年来,“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融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被广泛借鉴应用于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安全运营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愈发突出。铁路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涉铁社会矛盾数量不断增加,化解难度不断增大,呈现出“影响因素复杂、涉及主体多、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深刻体现了当今政府、垄断性国企、农村基层、个体公民复杂曲折的互动过程,体现出当代社会治理中法治、政治、德治、自治之间的复杂纠缠。妥善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事关铁路沿线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事关铁路运营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大动脉畅通,事关国家形象,是铁路沿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社会治理工作。
  预防和化解涉铁社会矛盾,需要平衡各方诉求,动员各方力量,坚持联防联治、技防人防、共建共享的指导方针。“枫桥经验”在这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理念、思路和做法,能够为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提供新的助力,因此在全国铁路护路联防系统得到推广。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将“枫桥经验”引入到对一种特殊社会矛盾——涉铁社会矛盾治理的讨论中,分析“枫桥经验”在预防化解涉铁社会矛盾中是如何具体开展并获得效果的,并进一步讨论这项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枫桥经验”的运用领域,对推动铁路沿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深化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文章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写作的总体情况,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枫桥经验”的相关内容,梳理了“枫桥经验”的演进过程,界定了“枫桥经验”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并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枫桥经验”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治理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山西省涉铁社会矛盾治理整体入手,分析涉铁社会矛盾的发展态势及产生原因,并对其在治理过程中探索的典型经验进行总结;第四部分基于案例的具体实践,对涉铁社会矛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借鉴“枫桥经验”,从涉铁社会矛盾治理的理念、格局、体制机制、治理方式几个层面提出涉铁社会矛盾治理创新的对策。
其他文献
文化治理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治理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其方式及内涵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回顾乡村社会变迁,在全面体制改革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公共精神不断流失,集体认同遭遇断崖式下滑,文化认同弥散,乡村中的个体行动逐渐摆脱公共舆论的桎梏,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在本就缺乏法律意识的乡村成为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由此看来,在不断调适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文化治理不容忽视。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晋察冀(晋东北)、晋绥(晋西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晋东南)包含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在动荡的政治背景、贫瘠的经济基础下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共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得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和干部,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改造和重塑。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学位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促使政治生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作为典型资源型地区的山西省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由此成为政治生态恶化的代表,受到中央领导和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厘清这种特殊政治现象的生成机理、寻找相关治理策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政治生态在特殊空间范围内会展现出明显的地域特性,内部形成完整的系统并与外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理解资源型地区一系列特殊政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我国农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治理有效性作为基本价值导向,实现农村社区有效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农村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每个乡村都在寻找自己适合的治理方式,使自身获得良性的秩序与生活。以往的农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
学位
山西盛产煤炭资源,是典型的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回顾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煤炭产业经历了动荡发展、快速发展、波动低迷、黄金发展以及衰退转型等五个时期。煤炭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黄金发展时期,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驱动山西省GDP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又使山西陷入了资源优势陷阱,即过分依赖资源优势,形成“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政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村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如何进行村庄治理、如何达到有效治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升村庄治理绩效都是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域,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村庄治理逻辑的共同机理,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命题有相应的回应与解答。由此看来,关注乡村振兴视域下刻画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既有时代意义也有相当的必要性。  文章
学位
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制度生成论和文化生成论。制度生成论者将政治信任的形成归因于政府的治理和制度绩效,文化生成论者则将政治信任的产生归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积淀。经济绩效是影响政治信任的重要制度因素,其内涵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而主观经济绩效,即经济绩效感知作为个体层面对政府经济治理的主观评价,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相关研究多从宏观或微观单一视角探究民众的政治信任,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就成为了一个热词,使得逐渐走向没落的乡村重新变得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成为资本方眼中实打实有利可图的政策。而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家户制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驱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亿万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事实上,正是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交汇期,越来越多用
政治态度是人们看待和反应政治现象的“晴雨表”,是解释政治行为的有力工具,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治态度更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农民作为中国社会阶层中主要的社会构成力量,其政治态度反映着政策落实的实质效果,折射出农民政治生活的现实状态,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力量。因此,从内在结构与外部特征角度深入探析农民政治态度的状态并追溯其影响因素对于当下中国的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乃至政治心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