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对海洋生态系统扰动剧烈,近年来,台风对海洋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生态效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发生频率增加,研究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重要。已有研究报道台风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鱼类作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高级消费者,了解其对台风的响应对诠释海洋中碳循环及物质能量输运,对指导台风后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海洋捕捞生产结构调查”项目从2009年至今已运行了5年,收集了大量的渔业生产数据,本文采用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生产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分析台风期间鱼类种类数、群落多样性和单位捕捞努力量(Fish Catch Per UnitEffort,CPUE)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2009年至2010年双拖船渔业生产资料,分析了台风“灿都”和“巨爵”过后南海北部、近岸河口区(珠江口)和离岸台风路径区鱼类种类数(Fish SpeciesNumber, FSN)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台风“天鹅”和“巨爵”引起FSN分别增加了14.29%和14.81%,在新增加的种类中,有3种为河口性鱼类,2种为浅海性鱼类,有1种鱼消失;“天鹅”过后,在近岸河口区和离岸台风路径区FSN分别增加了24%和52.63%,其中河口性鱼类分别占42.86%和33.33%;“巨爵”过后,在近岸河口区和离岸台风路径区FSN分别增加了15.38%和163.64%,其中河口性鱼类分别占60%和26.32%。在新增加的种类中,近岸河口区以中小型鱼类为主,离岸台风路径区以小型鱼类为主。“天鹅”和“巨爵”后,近岸河口区的FSN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达到最大值,离岸台风路径区的FSN在第3天和8天达到最大值。 利用2011-2013年双拖船数据,分析了“启德”对粤西沿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于2012年8月经过南海北部。台风后第1周平均渔获率增加了1.34倍,渔获率于第3周恢复到台风前水平。主要渔获种类从沙丁鱼(Sardina)增加为沙丁鱼(Sardina)和鲻梭鱼(Mugil cephalus and Lizahaematocheila)。新增加的种类有鲐鱼(Scomber)和梅童鱼(Collichthys),黄鲫(Setipinna)、乌贼(Sepiidae)和叫姑鱼(Johnius)在台风后未有捕获。台风后,鲻梭鱼(Mugil cephalus and Liza haematocheila)、带鱼(Trichiurus)和鱿鱼(Squid)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分别增加为台风前的1.85倍、2.4倍和6.48倍,而沙丁鱼(Sardina)、虾类(Shrimp)、龙头鱼(Harpadon)、马鲛鱼(Scomberomoru)、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鲳鱼(Pampus)和蟹类(Crab)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分别减少了24.69%、0.56%、0.36%、0.2%、0.15%、0.04%和0.03%。台风后鱼类丰富度指数减小0.04,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增加0.12和0.04,群落结构恢复期在1个月以上。 利用2009-2013年初的单拖船生产数据,研究台风“灿都”、“韦森特”和“启德”对南海北部粤西海域渔业CPUE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台风过后,总渔获和分组渔获的CPUE呈现增加趋势。总渔获CPUE在三个台风过后分别增加了0.32kg h-1 kw-1、0.20 kg h-1 kw-1和0.25 kg h-1 kw-1,持续约2-3周后恢复到台风前水平。慢速移动台风“灿都”对CPUE的增加量大于相对快速的“韦森特”和“启德”。3个台风对中下层鱼类、头足类和中上层鱼类CPUE呈现积极效应,另外,低级肉食性鱼类的CPUE在三个台风后均增加。 本研究揭示了台风对渔业影响的正面效应,台风后鱼类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渔业CPUE呈增加趋势。台风引起陆地径流将营养盐向近海输送,引起强河流径流增强营养盐向河口区输送,引起上升流将富合营养盐水体输送到真光层,三种方式是导致河口区和台风路径区浮游植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台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