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工程界普遍依据地基全部或部分湿陷性土层的饱和浸水湿陷量衡量场地优劣和制定工程对策,与实际常有较大差距。事实上,黄土地基湿陷事故大多与地下管沟渗水有关,管沟等线源渗水使黄土地基局部含水量增大,地基局部土层沿深度和宽度方向达到不同增湿含水量,并引起不均匀增湿湿陷变形。黄土地基发生湿陷事故的原因,与其说是湿陷量大,还不如说是湿陷差异过大。研究管沟渗水引起的增湿湿陷变形问题,需首先确定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即确定黄土地基增湿范围和增湿幅度,再进一步计算分析黄土地基增湿湿陷变形。此方面研究工作尚是缺乏的。基于此,本文就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的变化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实际工程管沟漏水的情况,考虑黄土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孔隙比、管沟内积水压力等因素影响,给出了二维非饱和黄土地基管沟入渗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了模型参数,并编制软件对管沟渗水下的黄土地基水分场进行了计算分析。管沟内积水压力分别按无压、满水和有压三种情况考虑,地基土体初始含水量分别取15%和20%,孔隙比分别取0.7、0.9和1.1,分别计算得到均质黄土地基入渗3年的地基水分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土体孔隙比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大,入渗速度越快,地基增湿区域越大,但随着增湿区域的增大,入渗水量扩散作用增强,饱和区域反而减小。土体孔隙比越小,初始含水量越小,入渗速度越慢,地基增湿区域越小,显示了低饱和密实土体较强的阻水作用,水分难以下渗,主要集中于管沟周围,水分扩散作用较弱,饱和区域反而大。随着时间的增长,入渗增湿范围增加。但当地沟水与地下水连通后,由于入渗通道的形成,地沟水能够更快的进入地下,则增湿范围反而减小。管沟中积水压力的大小对黄土地基水分入渗影响很大,压力越大,入渗越快,增湿范围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