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纸质文物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纸质文物受虫蛀、酸化、霉变、老化等损坏情况越来越严重,经过近百年的存储,一些文献的酸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部分已经完全损毁,造成永久性丢失。国内外学者对纸张的老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纸张老化的主要原因是纸张的酸性降解。但国内外现有的脱酸、加固试剂与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并且由于修复缓慢、设备要求较高、影响纸张形貌等问题而无法推广应用。在深入分析研究纸质文物损害机理和现有保护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纸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文物修复要求,本论文采用一种气液相交互法——超声雾化法。通过超声波雾化脱酸剂为微米级的小液滴,使纸张缓慢而充分的吸收脱酸剂,保证了纸张不润湿、不形变,吸收效果均匀,且容易控制雾化效果,设备要求不高,容易实现批量化处理。经过前期大量实验,对常用脱酸剂的筛选,并结合超声雾化法的原理、性能,本论文采用碱土金属盐中的碳酸钠,进行超声雾化法脱酸。同时,为了使纸张的寿命更长久,选用目前研究较多、使用效果更好的胶乳复合物,提高纸张的机械强度,更好的实现纸张脱酸效果。采用超声雾化碳酸钠对单纸张进行脱酸处理,探究了脱酸剂浓度、超声雾化速率及超声功率对纸张脱酸效果的影响,以及脱酸、老化前后纸张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脱酸剂浓度0.4mol/L,超声雾化速率0.82mL/min,脱酸剂碳酸钠用量为20mmol时,脱酸后纸张的pH为8.44,老化后为8.02,均在最佳pH范围在78.5以内,为中性至弱碱性,并且色差值在0.5以内,颜色变化轻微,人眼基本察觉不到;脱酸后纸张裂断长为1.24km,人工老化后保留率为89.43%,撕裂指数为2.71mN·m2·g-1,人工老化后保留率为79.34%,纸张裂断长、撕裂指数变化较小,人工老化后纸张的性能也较稳定;碱储量为0.25mol/kg;宏观形貌上基本没有出现任何凹凸不平、褶皱、卷曲等形变,维持原状的效果较好。采用超声雾化碳酸钠及胶乳复合物对单纸张进行脱酸加固处理,探究了不同脱酸剂、胶乳复合物用量对纸张的脱酸加固效果、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当脱酸剂与胶乳复合物的用量比为5:3时,纸张的脱酸增强效果最佳,纸张pH为8.66,裂断长为1.46km,撕裂指数为3.37mN·m2·g-1,分别提高了53.73%、20.66%、23.81%,人工老化后脱酸加固的纸张性能更加稳定,抗老化效果明显。宏观上使用胶乳复合物后对纸张的颜色影响不大,油墨、字迹并未出现扩散、晕染的现象,微观上根据SEM图可明显观察到胶乳复合物主要以类球形的结构黏附在纤维表面,包裹、成膜。初步探究了基于超声雾化法下脱酸剂在多层纸中的传递规律,以及脱酸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每张纸及整本纸样而言,其变化规律均是由上层到下层纸张水分含量、pH逐渐减小,并随时间的延长纸张吸收速率逐渐减小;脱酸成功后,纸样从上层至下层,纸张的白度、色差变化较小,纸张的色差值均在1.5以内,纸张颜色变化轻微;纸样纸张由上至下的裂断长、撕裂指数缓慢升高,但变化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