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诗化”倾向与“诗”的回归——新文学初期中国新诗流变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ingaaa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前20年,白话新诗的先驱们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充满论争的不平坦道路——其社会功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价值系统在不断的矛盾与斗争中也得到初建。白话新诗诞生之初,白话文的倡导者们大部分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所依持的理论不外乎是西方的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所以白话新诗一诞生,就有着别于古典诗歌的“理论先行”的特点。   事实上,在与文言文的斗争中,白话新诗担当了白话文战胜文言文的先锋,成为了文学革命语言革新的“工具”。在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一干人的努力下,白话新诗冲破格律诗的牢笼,并很快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其“工具性”的作用,白话文首要的职责是战胜并取代文言文,于是在与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格律诗的围攻与反围攻过程中,白话新诗的倡导者不惜与古典诗歌割裂,以牺牲诗歌的“诗性”,来使白话文取得正统地位。而这些,使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某种先天不足,其“非诗化”倾向也就不可避免了。   白话新诗在站稳脚跟的同时,其“诗”受到严重损伤,“非诗话”倾向严重,新诗甚至面临“中衰”的窘境。一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起而行之,站在“诗”的角度,从表现手法、外在形式等方面,不断矫正新诗发展方向,使白话新诗从“白话”走向“诗”,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既能接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又富有鲜明现代气息的诗歌道路。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报业的发展,同题新闻竞争日益激烈,而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媒体的竞争力。本文以湖南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四家报纸: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和潇湘晨报上的同题新
本文从神话人物的变体、神话氛围的呈现、神话意义的再造三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卡夫卡小说中神话元素的异同及其意蕴。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多改编自古代神话与传说,代表篇
柳位高跷是流行于河南卫辉柳位一带的民间艺术,其表演融入舞蹈、戏曲、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据已有的资料来看,柳位
卡森·麦卡勒斯是上个世纪40、5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一生饱受病痛的摧残和情感的折磨,短暂的创作生涯正如一个“开花的梦”,而她为世人留下的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正是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