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双生子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估算遗传因素及共享、非共享环境因素对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考察在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法,在成都市随机抽取64对10-16岁双生子。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家长用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eale,简称FES-CV)亲密度分量表对行为问题及家庭亲密度进行评定,估算双生子行为问题发生率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分析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1)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6.25%,低于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P<0.05),不同性别、不同卵性双生子之间行为问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2)在双生子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占总行为问题的38.46%。同卵双生子(monozygotic twins,MZ)及异卵双生子(dizygotic twins,DZ)交往不良的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3)10-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度(h~2)为0.33,共享环境的影响程度(c~2)为0.57,非共享环境的影响程度(e~2)为0.10,说明遗传及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均有影响,但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更大,尤其是共享环境;(4)遗传及共享、非共享环境因素对10-11岁儿童内向性及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66/0.64,0.18/0.24,0.16/0.12;(5)遗传及共享、非共享环境因素对12-16岁少年内向性及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65/0.77,0.16/0.20,0.19/0.03;(6)男性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h~2为0.18,c~2为0.73,e~2为0.09;(7)女性儿童少年行为问题h~2为0.39,c~2为0.50,e~2为0.11;(8)双生子的家庭亲密度为6.66±1.91,低于中国常模(P<0.001)。不同卵性双生子家庭亲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低亲密度及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中,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都显示出遗传倾向,h~2分别为0.88和0.75,低亲密度家庭环境中的h~2高于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中的h~2。结论:(1)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非双生子;(2)在双生子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3)遗传及环境因素对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均有影响,但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更大,尤其是共享环境;(4)儿童少年随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对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无明显变化,对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共享环境因素对内向性及外向性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年龄段均无明显变化;(5)共享环境对不同性别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程度都是显著的,但对男性影响更大,而女性的行为问题受遗传因素影响较男性更大;(6)双生子家庭亲密度低于非双生子家庭;(7)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低亲密度家庭(高风险环境暴露)中易感基因更有机会得以表达,而在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低风险环境暴露)中遗传风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该研究为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