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和能乐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第一个成熟的戏剧形态,对两国戏剧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中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戏剧。由于中日两国的佛教往来,使得能乐的产生和元杂剧存在某种隐在的联系。笔者希望能够摆脱以往影响研究的固定范式,借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叙事学理论,对二者进行一种新的比较研究,探讨出元杂剧和能乐的共性和个性,并借此发掘东方戏剧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西厢记》和《井筒》分别被视作元杂剧和能乐的杰出代表,而且都属于才子佳人一类的爱情题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详细解读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元杂剧和能乐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第一章,对《西厢记》和《井筒》这两部作品的形成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中日文学两国的叙事传统分别对元杂剧和谣曲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两部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从叙事视点出发,借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分别从叙述方式和聚焦方式等方面探讨元杂剧和谣曲中的叙事模式。作为东方戏剧的元杂剧和谣曲,都属于显在的戏剧叙事模式,二者具备一些共同的叙事特点,又具有各自的特性。从人物的自报家门、舞台提示、剧情发展中的角色自述等方面看,剧作者都隐含在作品背后,采取的是一种全知全能的零聚焦模式,这使《西厢记》和《井筒》呈现出共同的显在的叙事风格。而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和谣曲中的地谣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两种独特的显在叙事方式。第三章,着重对元杂剧和谣曲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进行比较。在叙事时序上,元杂剧和谣曲都采取了以顺叙和追叙为主的叙事方法,·而且在谣曲中还出现了较多的预叙。元杂剧和谣曲在控制叙事节奏上,都善于灵活运用概略、省略、场景、延缓等手法,并且在舞台上轻而易举地实现时空的自由转换,让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境、现世与冥界能够随心所欲地在剧作家的意志中迅速流转,完美地融为一体,不受时间和空间观念的限制,这也成为东方戏剧最重要的共同叙事特征之一,并着重从历史地理环境和对时空的认识方式上探讨能剧对空间的重视与开拓。第四章,在叙事逻辑上,由于受时代背景和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元杂剧多是遵循由恶化到改善的叙事逻辑,而谣曲则多是遵循由改善到恶化的叙事逻辑,所以元杂剧多是大团圆结局,而谣曲多为令人叹惋的悲剧。在处理大致相同的故事情节上,元杂剧和谣曲中的角色的叙事功能基本相同,但是元杂剧更注重情节的关目设置,使剧情波澜起伏,更具有戏剧化色彩。谣曲则是刻意简化故事情节,重在突出抒情因素,形成一种幽深的意境,达到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幻的境界。在最后借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对《西厢记》、《井筒》进行现代解读,为古典名著的现代阐释提供有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