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抑郁的无望理论为框架,探讨慢性心衰患者症状负担、认知易感因素、无望感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以期为制订有效干预措施,减轻慢性心衰患者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心内科病房方便抽取282名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心衰躯体感知量表、修订版认知倾向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Beck无望感量表分别测量患者的抑郁症状、症状负担、乐观倾向、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以及无望感的情况,并通过查阅医疗记录获取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症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 24.0和SPSS Amos 2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比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结果:1.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9.01±4.36),其中39例(13.8%)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得分≥16)。2.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1)慢性心衰患者一般资料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职业状况为无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衰病程≥6个月和使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抑郁症状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职业为脑力劳动或退休、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心衰病程<6个月和不使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P<0.05或P<0.01)。(2)慢性心衰患者症状负担、认知易感因素、无望感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慢性心衰患者症状负担平均得分为(11.16±7.11),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578,P<0.001);乐观倾向平均得分为(18.42±2.50),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673,P<0.001);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平均得分为(44.26±5.18),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161,P<0.01);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平均得分为(42.61±5.96),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390,P<0.001);无望感得分中位数为1[0,2.25],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602,P<0.001)。3.慢性心衰患者症状负担、认知易感因素、无望感对抑郁症状的影响(1)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β=0.406,P<0.001)、无望感(β=0.235,P<0.001)对抑郁症状有显著正向作用,乐观倾向(β=-0.352,P<0.001)对抑郁症状有显著负向作用,女性心衰患者抑郁症状显著高于男性(β=-0.104,P<0.01),共解释抑郁症状65.4%的变异(调整后R2=0.654)。(2)慢性心衰患者抑郁症状的路径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直接正向影响抑郁症状(β=0.406,P<0.001);乐观倾向不仅直接负向影响抑郁症状(β=-0.360,P=0.001),还通过无望感间接负向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值为-0.169(95%CI:-0.263,-0.081);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通过无望感间接正向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值为0.035(95%CI:0.012,0.068);无望感直接正向影响抑郁症状(β=0.242,P<0.001)。路径模型拟合良好(χ2=8.245,P=0.083;CFI=0.993,TLI=0.974,GFI=0.990,AGFI=0.950,RMSEA=0.061)。结论:1.慢性心衰患者的抑郁症状较常见,且女性心衰患者高于男性,亟需关注。2.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无望感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乐观倾向和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3.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无望感可直接正向影响抑郁症状,乐观倾向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抑郁症状还可通过无望感间接影响抑郁症状,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通过无望感间接正向影响抑郁症状。4.临床工作者可通过缓解心衰患者的症状负担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还可通过增强患者的乐观倾向、减少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降低患者的无望感程度,从而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