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整体亦不断提升,但部分农民的伦理道德素质却呈现滑坡的趋势。具体表现如远离仁爱:人情比较冷漠、扶危济困精神失落,妒忌心理攀升;义道失陷:为了获取利益,不惜制假贩假掺假、坑蒙拐骗、落井下石、欺行霸市;礼道失位:农民礼仪缺位、礼貌式微、不懂礼让,让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黯然失色;诚信失范:言行不一、虚报冒领、表里脱节,让农村社会面临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孝道式微,不能敬养父辈,不珍惜荣誉和自由,做违纪违法之事;寡廉鲜耻:笑贫不笑娼、嫌贫爱富、不扬善不抑恶,冷漠自私等;离勤弃俭:铺张浪费、好逸恶劳、幻想不劳而获等等。文章分析了滑坡的原因是由农民的社会存在所致。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生活条件的相对落后,生产方式的相对传统,生活资料的相对单一,以及地理环境相对偏僻,导致农民社会意识得不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转变。加上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伦理——陌生化世界伦理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腐蚀,对农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滑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农民尚未做好迎接新经济体制的思想准备,面对市场竞争的自由性和残酷性,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农民没有缓冲的承受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冲击,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民牺牲伦理道德换取其他利益的价值观便自然形成,一部分农民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同时,教育主体的缺位和西方不合宜价值观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农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滑坡。农民伦理道德素质滑坡带来了以下消极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不利于脱贫攻坚;提出了基层组织要发挥教育职能,加强村民技术、知识培训,发挥农民工企业的文化辐射作用,推崇“长老”的正面教育意义的解决措施。